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佛教的空間觀(三界二十八天)


【十法界】

十法界:
佛、菩薩、辟之佛、羅漢、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十法界中的佛法界,那是超出眾生之外,其餘的九法界--菩薩、辟之佛、羅漢、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都還在眾生之內,所以都叫眾生。

十法界分為四聖與六凡。


【四聖】

佛、菩薩、辟之佛、羅漢,已證解脫聖果,永離生死,不復往返六道,是出世間的四種聖人。

一、佛:
佛是世、出世間,最究竟圓滿的聖者,度眾功行圓滿,達到自覺、覺他、覺滿,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是出世聖人中最高的境界。

二、菩薩
為「菩提薩埵」之簡稱,意為「覺有情」,謂既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菩薩發大慈悲心,除了轉化自己的煩惱,並廣修六度萬行,自渡渡人,以自利利他之行,逐漸圓滿一切功德。

三、辟支佛
分為二種:一種是生於佛世,聞佛說十二因緣,修證成道,稱為「緣覺」;另一種是生於無佛之世,由前世的善根,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觀自心、外境的變遷而悟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證到緣覺果,稱為「獨覺」,修十二因緣,沒有老師教導而自悟,自渡不渡人。

四、羅漢(聲聞)
羅漢(聲聞)修習四諦法(苦集滅道)而得證聖果,必有老師教導而悟道,自渡不渡人。聲聞極果為阿羅漢,羅漢含有三義:(一)、殺賊義,謂殺盡煩惱賊。(二)、應供義,謂已斷盡三界諸惑,道高德重,堪受人天供養。(三)、不生義,謂已出三界,不再受分段生死。


【六凡】

一切眾生,沉淪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內,由其所造作之罪業不同,因而六道輪迴。六道有善惡之別,天、人、阿修羅屬於三善道;畜生、餓鬼、地獄屬於三惡道,亦稱三塗,即血塗、刀塗、火塗。

以修道而言,天道耽于遊樂,修羅道雖有天之福卻瞋心重,三惡道多苦難、多愚癡,故此五道皆難修行;惟有人道,苦樂參半,智慧較高,最適宜修道。

一、天
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欲界天乃修十善所感,所謂十善,即[身]不造殺、盜、淫;[口]不言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不行貪、瞋、癡。若修十善,又修四禪八定,將來所感的果報,即是在色界天和無色界天。

二、人
受持五戒,來世得生為人,六道中只有人才能修行。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若受上品五戒,則大富大貴,若只持少分戒,雖得人身,卻感貧窮或六根不具的果報。由於每一個人戒行持守不同,因此將來所得的果報就有貧富、壽夭、智愚、美醜、高矮……等不同。

三、阿修羅
過去生修下品十善,但因其持戒、修福,做種種善事時,心存瞋恚、傲慢……等惡念,有天人之福,無天人之德,遂感修羅的果報。

四、畜生
眾生因貪欲癡想心,是非不分,無智慧,飲酒過度,欠債等,造作下品十惡,而感畜生的果報。畜生道常為他所宰殺,或彼此弱肉強食,互相殘害,故又稱為「血塗」。

五、餓鬼
若慳貪不捨,不知佈施、修福,不明白因果,不遵守戒律,多行惡事,造諸惡業,則感餓鬼的果報。餓鬼道又有勝劣之別,有福者為神,無福者常在饑餓當中,經常受刀杖驅逼之苦,稱為「刀塗」。

六、地獄
六道當中,地獄道最苦。凡造五逆十惡、謗法破戒,皆招感地獄果報在地獄當中,隨個人業力所感,苦報與壽命各不相同。地獄有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地獄道眾生常受寒冰或猛火的煎熬,故稱為「火塗」。


【結論】

淨土:成佛中途站,可離開六道輪迴
(1)西方淨土:阿彌陀佛
(2)東方淨土:藥師佛
(3)彌勒小淨土:彌勒菩薩,下一尊佛

十法界不離吾人當前這一念心,悟者為聖,迷者為凡,所謂「三點似星相,橫勾似月斜,披毛從此出,作佛亦由它」,每起一念,即落一道。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若能時時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從善如流,依聖者之路,從因上努力,人生必定愈來愈光明,終而超凡入聖,果證菩提。

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接引十方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不退成佛,往生的條件必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生與阿彌陀佛有緣,絕不要錯過這個機會,一定要看破放下,放下一切執著,隨緣行善,老實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後乘願再來度一切苦難眾生,我們早一天成就與我們有緣的眾生就早一天得度,只有我們成就了,才能有能力幫助他們解脫,願一切眾生早日圓成佛道!


【三界】

三界指眾生所居住的欲界、色界、無色界。

一、欲界
欲界指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間包括人界四大洲、阿修羅,下至畜生、餓鬼、地獄等,因為此界為男女雜居,多諸染欲,因此稱為欲界。

二、色界
色界指遠離欲界的淫、食二欲,但是仍然具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沒有欲染,也沒有女形,眾生皆由化生;色界的宮殿高大,由色所化生,一切殊妙精好。因為此界尚有色質,因此稱為色界。
三、無色界
無色界指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沒有物質生活的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沒有任何物質之物,也沒有身體、宮殿、國土,只有心識,住在深妙的禪定之中,因此稱為無色界。

【二十八天】

天界有二十八天,指欲界的六欲天、色界的四禪十八天、無色界的四無色天。

欲界有六天:
(1)四天王天、(2)忉利天、(3)夜摩天、
(4)兜率天、(5)化樂天、(6)他化自在天

色界有共十八天:
<初禪三天>
(7)梵眾天、(8)梵輔天、(9)大梵天

<二禪三天>
(10)少光天、(11)無量光天、(12)光音天

<三禪三天>
(13)少淨天、(14)無量淨天、(15)徧淨天

<四禪九天>
(16)福生天、(17)福愛天、(18)廣果天、
(19)無想天、(20)無煩天、(21)無熱天、
(22)善現天、(23)善見天、(24)色究竟天

無色界有四天:
(25)空無邊處天、(26)識無邊處天、(27)無所有處天、(28)非想非非想處天


一、六欲天
六欲天,在身方面似乎離開了愛欲,但在心方面,還有少許愛念,尚未完全清淨,所以就叫做欲界眾生。欲界六天又分為地居天與空居天。

1.地居天:

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
地居天由於居於須彌山,因此名為地居,天神的男女淫事與人間無異。

楞嚴經對於淫欲果報,分析得十分詳細透徹,欲心重而兼犯禁戒,當然即墮阿鼻地獄,輕者逐漸高升。這六欲天亦因靜多動少,清心寡欲,欲心漸漸輕,生天層層高。要完全絕欲才能證無漏四禪天。淫欲為生死根本,不斷淫欲,想升天界猶不可能,況欲證無上菩提耶!所以想修三摩地,想出生死苦海,必須先過此關。

(1)四天王天:

有些世間人要修道,但又不知道怎樣求證常住真性,不生不滅法,又捨不得妻妾的恩愛。不過他遵守五戒,於邪淫方面,身既不犯,心亦不想。心不想就不會奔流縱逸,愛水澄清,心地自然光明,所以命終之後,就可以上生天界,和日月做鄰居,位於須彌山腰,這一類叫做四天王天,為帝釋外臣,保護忉利天的安全。

四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此四天離人間有四萬二千由旬之遠,身長七十五丈,壽五百歲。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合計九百萬歲。
(2)忉利天:

又名三十三天,在佛教的宇宙觀中,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的須彌山頂,中間為善見城,天主為釋提桓因,四方各八天,共為三十三天。據《正法念處經》卷二十五所載,分別為:住善法堂天、住峰天、住山頂天、善見城天、缽私地天、住俱吒天、雜殿天、住歡喜園天、光明天、波利耶多樹園天、險岸天、住雜險岸天、住摩尼藏天、旋行地天、金殿天、鬘影處天、住柔軟地天、雜莊嚴天、如意地天、微細行天、歌音喜樂天、威德輪天、月行天、閻摩娑羅天、速行天、影照天、智慧行天、眾分天、住輪天、上行天、威德顏天、威德焰輪天、清淨天等。

對於自己的正式妻子或丈夫,淫愛已十分微薄,情欲亦十分清淡。雖然於清淨獨居時,還未能完全清淨無欲念,這人命終後就能超日月之光明,生須彌山之頂,好地居天,和人間不接觸,這叫做忉利天,即三十三天,距離人間六百七十二萬里,身長一百五十丈,以人間百年為一晝夜,壽命一千歲,合人間三千六百萬年。
2.空居天:

包括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1)夜摩天(須焰摩天):

夜摩意思為時分,此天對於欲境知道節制有分。若在夫妻相會時,只是逢場作興,事過之後,毫無回憶懷念。於人世間,動少靜多。於獨居時,內心已得全清。這個人命終之後,就生在虛空之中,安住在一片光明雲中,那是日月光明所照不到之處。這些人自身能放光明,互相照耀,故常在光明中,沒有黑暗,只以蓮花開合來分晝夜,這叫做須焰摩天。也就是空居天,因為離開須彌山,距離人間有一千二百八十萬里,身長二百廿五尺,壽命二千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二百年。男女相愛,只是執手以示愛,而不行淫。

(2)兜率天(兜率陀天):

兜率意思為知足,對於欲境知道止足。若人時常都在清淨中,已完全無淫念,有時遇有應行之欲觸,還未能違拒,猶有順從之念。這等人命終之後,即上升最精微處,不和下界人天相接觸,乃至世界壞滅的時候,火、水、風三大災難不能波及,這一類叫做兜率天。這天分內外二院,外院有小摩尼殿,是凡夫天人所居,內院有大摩尼殿,是彌勒菩薩所住。彌勒菩薩常在內外兩院說法,教化眾生。該天距離人間有二千五百六十萬里,身長三百丈,壽命四千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四百年,男女相愛,只是一笑。
三災是:火燒初禪天,水淹二禪天,風刮三禪天。要做天人就要少欲知足,但天人終非究竟處,天福享盡,還要墮落。如果天天談情說愛,那就往死路走!我們為何業障這樣重?就是因為情欲心重,如不覺悟,再跟情跑,不僅死路,還要趨向畜生地獄路上呢!
(3)化樂天(樂變化天):

樂於變化,欲心微薄。本來已完全沒有欲心,但為繼承家業,只得勉強從事。但於玉體橫陳時,味同嚼蠟,全無樂趣。這些人命終後,就生在樂變化天,距離人間有五千一百廿萬里,身長三百七十五丈,壽命八千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八百年。所有一切五欲樂具,都能隨願變化滿足自己受用,男女相愛,只是熟視而已。

(4)他化自在天:

於五欲境界自在變化,欲心漸無。沒有世俗的男女心念,厭惡淫欲不淨,故雖有夫妻名分,但於行事時,不只索然無味,而且心在在焉,神游境外,了然超脫。這些人命終之後,就能超越一切化無化境,凡五欲樂具,不需要自己變化,都由其他天界所變現,而自己得以自在受用。這天界叫做他化自在天,距離人間有一萬萬零二百四十萬里,身長四百五十丈,壽命一萬六千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一千六百年,男女相愛,只用眼一看便滿足。

二、色界天
生到色界的天人,純是化生,貌如童子,身白銀色,衣黃金色,全是男相,沒有女人。色界四禪天依禪定的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共有十八天。

1.初禪三天:

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初禪以上已不食人間煙火,因此沒有鼻、舌二識,但是尚有眼、耳、身、意四識所生起的喜、樂二受,以及尋伺思惟的能力。

這三種天都稱作勝流,因其身勝、樂勝、能勝下界的各趣的眾生,又不受欲界八苦的煎逼,雖然不是修真正的三摩地,但因持戒的定力,心中常能清淨,已不為欲界諸煩惱所搖動,這叫做初禪天。於九地中,是離生喜樂地,即離開欲界諸惡趣,而得清淨喜樂。但是因為仍有覺觀之火,故到劫盡時,仍不免為劫火所燒。

2.二禪三天:

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二禪以上只有意識,沒有眼、耳、身三識以及尋伺思惟,因此只有喜、捨二受與意識相應。

這三天又勝於初禪,以初禪乍離欲苦,成恐復墮,故有憂愁掛慮,須時時提高覺觀,修持禪定。現在二禪已離欲漸遠,沒有恐懼心,亦無一切憂慮,雖不是依不生滅為本修因,而修正定,但於清淨梵行,已伏心中粗漏,叫做二禪。於九地中,叫定生喜樂地。雖然火災不能侵,但心有喜水,故仍難免要受水災。

3.三禪三天:

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三禪天只有意識活動,與樂受、捨受相應。

此三天又勝二禪之流,初禪只是苦惱不逼,不得隨順。二禪憂慮不逼,五識已伏,只得隨順。至此三禪已得寂滅,六識已伏,不起現行作用,故得大隨順,身心安然,自在不動,受無量樂。雖非真得正修實證之三摩地,但清淨心中,已安樂無苦,歡喜畢具,於九地中屬第四離喜妙樂地。離開初、二禪之喜,而得三禪之妙樂,但出入息尚存,故劫壞時雖水災不能侵,但還難免風災。

4.四禪九天:

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

此四勝流即福生、福愛、廣果和無想四天,世間一切苦樂境界不能動搖,三災不能侵害。但是他們初生之時,宮殿園林,隨之而生,死時宮殿園林隨之而滅,故此就不得真常之境。以修習捨定時,認為是涅槃,希望能得到涅槃果位。一有所得心,就是有為法,故只得有為功用純熟,不加勉強而能任運不動,而不是真的不動地,故通名四禪天。

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五種『阿那含天』即不還天,是三界聖人寄居之處。若不是修行淨土法門,則從這裏出離三界。此天已斷盡欲界九品思惑,即與生俱來的貪瞋癡慢的微細思惑。這思惑於九地中,各有九品,合共八十一品。三果聖人已斷盡欲界九品思惑,不起現行,習氣亦除,故說九品習氣俱時滅盡。因惑盡苦亡,故欲界已無卜居之處,三禪亦非遊樂之地。三禪以下的境界,又不是他們的眾同分地,同時他們所修乃是苦樂雙亡的捨禪,故只好在色界天找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準備斷盡其餘七十二品思惑,求出三界,證阿羅漢果。

四禪天只有與捨受相應的意識活動。


三、無色天
無色界的有情,雖然沒有物質,但依定力相應而感得的業報有深淺不同,因此也分為四級。

這四空處天,前二天是窮境,後二天是窮心,欲令心境俱空,而不瞭解空的道理。凡夫不知人空,羅漢不知法空,其實心與境本來是空,豈待銷滅而後空?若從五不還天修習聖道,以窮空之定力,來斷盡三十六品思惑,便可證得人我空,成為阿羅漢超出三界。如果從此保守不再前進,還是不回心的鈍根陳羅漢。利根則能回心向大,少修二十萬大劫,即超三界而得成佛。如果從無想外道天,或從廣果凡夫天,而入非非想處天,來窮究空理,修習有漏禪定,不知回頭,迷於有漏之天,錯作無為之想,終至八萬劫滿,無可歸托便墮入輪迴,隨自己的業障,流轉六道中,所謂『饒他八萬劫,終是落空亡。』

1.空無邊處天:
指厭於色身繫縛,不得自在,欣求虛空無邊,由加行入空無邊處定為因,所得定地的果報。

2.識無邊處天:
指厭離空無邊處天,由識無邊之定所招感的果報。也就是思惟清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識之相,觀察照了無邊的識相,以先思惟無邊的識相而修加行,展轉引起第二無色定,稱為識無邊處。

3.
無所有處天:
指厭患識無邊處,捨諸一切所有,寂然安住不動,到了加行成就時,不但所思惟的空沒有了,連觀無邊心識的能觀心也沒有,因此名無所有處天。

4.非想非非想處天:
此天的定心,至極靜妙,已無粗想,因此稱為非想;此天尚有細想,因此稱非非想。此天位於三界九地的頂上,因此又稱有頂天。

【天界的殊勝】

上面所說的六欲天、四禪天、以及四空天。除五不還天,是三果聖人所住以外,其餘各天,都是凡夫所修得的善業為因,得到善果的酬答,酬答盡了,依舊要墮落輪迴。

在十法界中,天道比鄰人道,兩者都是苦樂交集的地方,而且各有殊勝之處。根據經典所載,天人有以下幾點殊勝:

一、壽命長久
欲界六天中,四天王天壽五百歲。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合計九百萬歲;忉利天以人間百年為一晝夜,壽命一千歲,合人間三千六百萬年;夜摩天壽命二千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二百年;兜率天壽命四千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四百年;化樂天壽命八千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八百年;他化自在天壽命一萬六千歲,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一千六百年。

色界天中,初禪的梵眾天壽半大劫,梵輔天天壽一大劫,大梵天天壽一大劫半;二禪天的少光天二大劫,無量光天四大劫,光音天八大劫;三禪天的少淨天十六大劫,無量淨天三十二大劫,遍淨天六十四大劫;四禪天的福生天一百廿五大劫,福愛天二百五十大劫,廣果天、無想天五百大劫,無煩天千大劫,無熱天二千大劫,善見天四千大劫,善現天八千大劫,色究竟天一萬六千大劫。

無色界天的空無邊處天二萬劫,識無邊處天四萬劫,無所有處天六萬劫,非想非非想處天八萬大劫,約等於世間成住壞空八萬次。天人壽量之久,可見一斑。
二、身體高大
四天王身高半由旬(約人間十里);忉利天身長一由旬(約二十里);夜摩天身長二由旬(約四十里);兜率天身長四由旬(約八十里);化樂天身長八由旬(一百六十里);他化自在天十六由旬(三百二十里);色究竟天一萬六千由旬(二十二萬里)。月球距離地球平均只有二十二多萬里,色究竟天的人,手不必舉,便能摘下月亮,宇宙虛空之廣大無邊,及天人身體之高大,實非凡人智識所能想像。
三、衣食殊妙
天界眾生身體越高,穿的衣服越輕。如欲界四天王天衣長二十里,重半兩;忉利天衣長四十里,重六銖(一兩有四十八銖);夜摩天衣長八十里,重三銖;兜率天衣長一百六十里,重一銖半;化樂天衣長三百二十里,重一銖;他化自在天衣長六百四十里,重半銖。
色界的梵眾天穿衣與否,並沒有分別,隨著身形自然有光明勝妙的天衣披身。

其次說到飲食,欲界的眾生吃自然食、淨揣食,以衣被細滑為食、澡浴感受為食;色界有情以法喜為食,以禪悅為食;無色界有情則以意識為食。

四、禪定法樂
從色界乃至無色界的眾生,已經不再以世俗紛亂動蕩的欲樂為滿足,而能安住於甚深禪定之中的靜謐輕安。

天界雖然有許多殊勝妙樂,但是天人一旦福報享盡,難免五衰相現,依舊要墮落到六道輪迴受苦。

另外,天界仍屬三界之內,仍然難逃成住壞空的劫難,當世界壞滅時,還會產生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打三禪的三種苦難,如同世界末日來臨一般,即使無色界也逃避不了國土危脆、諸行無常的現象,所以生天固然有生天的福報,但是天界並不是一個最好、最究竟的地方。
因此,學佛的人不應以求生天界為最終目標。所謂「三界如火宅」,如何出離三界,如何解脫生死,獲得究竟涅槃之樂,這才是我們所應追求的終極目標。

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與夏蟲不可以語冰】


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來了一個客人問他:「你是誰啊?」
他很自豪地說:「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
學生很高興的說:「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麼奇怪的問題吧?
客人問:「一年到底有幾季啊?」
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要問嗎?於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錯了,四季!」
「三季!」
最後兩個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向客人磕三個頭。
孔子的學生心想自己這次贏定了,於是準備帶客人去見老師孔子。
正巧這是孔子從屋裡走出來,學生上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
這個學生快嚇昏了,可是他不敢馬上問。
客人馬上說:「磕頭磕頭!」
學生沒辦法,只好乖乖磕了三個頭。
客人走了以後,學生迫不及待地問孔子:「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麼說三季呢?」
孔子說:「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色的嗎?他是螞蚱,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吵到晚上都講不通。你吃虧,磕三個頭,無所謂。」
這個故事不管是真是假,對我們都非常管用。
只要你會用,你可以多活十年!
我有很多朋友聽我講了這個故事後,變得很開心,碰到都跟我說,以前看到那些不講理的人會生氣,現在不會了,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往心裡去了。
對任何人任何事,當你要發脾氣時,當你情緒很不穩定的時候,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馬上就會心平氣和了。
這個世界上「三季人」太多了,越是不懂的人,講話聲音越大,說的更直接些,凡是聲音最大的人,往往就是最不懂的人。如果真的懂,講話聲音那麼大幹什麼呢?
後來我們讀《莊子》的話,才明白「夏蟲不可以語冰」。你跟夏天的蟲講什麼冰?那是你糊塗!
那這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嗎?
你如果問孔子,孔子一定說本來就這樣,你見人不說人話,那不是鬼話連篇嗎?萬一有一天你真的碰到鬼,你不講鬼話,又怎麼溝通呢?這絕對不是投機取巧,而是隨機應變。

你知道放下最簡單的方式是什麼嗎?



  徒弟:“佛教是讓人什麼都放下嗎?”
  師父:“不是。”
  徒弟:“可為什麼經常說萬緣放下?”
  師父:“萬緣放下作甚麼?”
  徒弟:“是啊,弟子也覺得很困惑啊。感覺佛法好像總是讓人趨向一種消極。弟子身邊也有一些人說:‘如果什麼都放下了,錢從何來?衣食從何而來?都不工作了,這個世界不就完蛋了嗎?’”
  師父:“什麼都放下了會完蛋,什麼都放不下也會完蛋。”
  徒弟:“應當如何是好?”
  師父:“替而換之。”
  徒弟:“……”
  

  師父:“你能讓乞丐心甘情願放下手中的緊攥著的硬幣嗎?”
  徒弟:“沒把握。”
  師父:“你拿一石子能換回乞丐手中的硬幣嗎?”
  徒弟:“不能。”
  師父:“為什麼?
  徒弟:“因為硬幣更值錢。”
  師父:“那你拿金子呢?”
  徒弟:“那就行了。”
  師父:“為什麼?”
  徒弟:“金子更值錢啊。”
  師父:“所以,放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替換。放不下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得到更好的。
用素食去替換葷食時,你就放下了屠刀;用布施去替換索取時,你就放下了貪婪;用信仰去替換空虛時,你就放下了寂寞;用智慧去替換愚癡時,你就放下了執著;用正念去替換雜念時,你就放下了妄想。用隨喜去替換嫉妒時,你就放下了憂惱;用忍辱去替換報復時,你就放下了嗔恨;用慈愛去替換貪愛時,你就放下了心痛;
不懂得提起,就不會明白放下;想放下什麼,先懂得提起什麼。
修行不是為了放下,而是為了懂得替換。”
    

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8個強大理由支持你,不用再期待別人的認可

8個強大理由支持你,不用再期待別人的認可。因為一旦你為別人的看法所左右時,你已淪為別人的奴隸。只有當你不再等待別人的認可時,你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運。


人生最大的自由之一就是:不再在乎別人對你的評價。有時,你需要步出熙熙攘攘的人群,呼吸一番新鮮空氣,並提醒自己: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最美妙的事情就是聽從自己內心的呼喚,勇於挑戰。不要再因擔心別人的看法或者畏懼未知的事情,而被動接受安樂窩裡的選擇。只要你去做,一切都會安好!不要讓那無關緊要的瑣事,羈絆自己的思路,誤以為自己的夢想太過虛幻—不是那麼回事。

從今天開始,別再等待別人的認可。這裡告訴你8個為什麼!

1、人生在世,你只有這一次生命可以追逐自己的夢想。

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即使失敗,也勝於在自己討厭的事情上取得成功。所以請把握機會,追逐自己心的夢想,屢敗屢戰,直到成功。勇於犧牲,勇於走出舒適的避風港,一次次搏擊人生。滿載勇氣和激情,直視你的恐懼。堅守自己的夢想,並努力把它付諸現實。

2、別人的認可只是別人的觀點。

不要讓別人的想法決定你的人生。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是誰,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因為沒有人比你更清楚這些。呵護自己的內心的選擇,風雨無阻的前行。不經你的允許,沒有人可以輕視你。你是自己夢想和幸福的唯一主宰。

3、唯一值得在乎的是你自己的想法。

實際生活中,放棄別人眼中完美的自己,開始起航真正的自我,是一件相當艱難的事情,但也很是意義非凡的抉擇。所以,讓自己的愛好自由飛翔。因為,愛好決定夢想,夢想決定行動,行動最終將決定你的命運。

4、有些人永遠不會認可你。

不要讓別人否認的目光擾亂你內心的平靜。這世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會消耗你的能量和創造力;另一種人會給你能量,支持你的創造,或者只是一個簡單的微笑。拒絕第一種人。讓自己快樂起來,去做自己想做的人。有人不喜歡,由他去吧。快樂是一種選擇—你的選擇!活著不是為了取悅他人。

5、每個人生命的旅程和前途是完全迥異的。

讓你與眾不同的一點就是:你是誰。不要為了任何人輕易改變自己的本質。未來永遠是一個謎,不要害怕探索,求知,不要害怕成長。該來的總會來,只管邁開大步,勇敢前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站起來,要越挫越勇。當你面臨需要抉擇的岔路口時,做出讓自己不會後悔的選擇。

6、親身體驗通常是成長所必須的。

關於生活的經驗只有通過你自己的實踐之後,才能轉化成你的智慧。所以,要去嘗試並積累經驗,而不是依賴別人的意見。這種親身的體驗,可以讓你更加理智的思考,然後朝著正確的方向,更加成熟穩重的前進。

7、你的直覺無需別人認可。

當現實需要考驗你內心的智慧時,一定要去嘗試自己想要嘗試的東西,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相信自己的直覺。不要接受錯誤的建議,不要讓別人困擾你的想法。如果自我感覺良好,就去做吧,否則你永遠也不會知道結局會有多麼完美。喬布斯就講過:“不要讓別人的議論淹沒你內心的聲音,你的想法,和你的直覺。因為它們已經知道你的夢想,別的一切都是次要的。”

8、生命短暫,經不起等待。

假如你很確定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假如你已經感覺時間緊迫,那你真的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了!清醒吧,你確實有不治之症它叫“人生”!面對這樣一個緊迫的現實,你沒有時間可以等待---無人例外!環顧四周,看看人生的奇蹟曾帶給你怎樣的禮物。選擇快樂,別再等待別人的認可----否則你永遠沒有機會快樂!

最後給大家留一句名人名言:“一旦你為別人的看法所左右時,你已淪為別人的奴隸。只有當你不再等待別人的認可時,你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運。”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真 理 很 簡 單




 

真理很簡單,但真理也是困難的,
事實上,它的困難是因為它很簡單。

它非常簡單,但是你的頭腦非常複雜,
所以你無法瞭解它,你繼續錯過它。
 
它非常簡單,所以它不會給你挑戰。
它非常簡單,所以當你經過它的旁邊,
你完全沒有覺知到說你經過了真理。

真理很簡單,因為真理很明顯,
但是簡單並不意味著容易,那個簡單是非常複雜的,
如果你進入它,你將會迷失在它裏面,你或許永遠無法走出它,
那個簡單含有深度在它裏面,它並不是膚淺的。
 
要達到那個簡單,你必須丟掉很多東西,
而丟掉那些東西是困難的。

比方說,為什麼這些佛陀的經文
對你來講會覺得很困難?
因為它們是不合邏輯的。
 
如果你能夠拋棄你的邏輯,它們就會很簡單,
那個困難來自你的頭腦,而不是來自佛陀的經文。
他是一個非常單純的人,他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
但是困難會在你裏面產生,因為你無法接受那個簡單的事實,
你有你的概念,那些概念會干涉。

你會說:「這怎麼可能?如果這個人是對的,
那麼我的整個邏輯都錯了。」
那是你無法接受的,因為你的整個教育和訓練都是屬於邏輯的,
而他繼續在陳述一些不合邏輯的事,但是他沒有辦法,
在那個高度,在那個高峰,邏輯並不存在。
 
他能怎麼樣呢?
在那個高峰,每一樣東西都是似非而是的,
在那個高峰,相反的兩極會合,矛盾變成互補。
他能怎麼樣呢?他必須去主張它們。
那個困難是由你而起的,因為你想要那些真理
按照你的邏輯被翻成文字。

假定有一個高中物理課的學生反對說:
「我不同意愛因斯坦的公式。」
「不同意?」老師說:「為什麽不同意?」
 
「且說,第一,它很無聊,每當你在解釋它,我就一定睡著。
第二,它是不平衡的,你看!E=mc2,
他將一個字母單獨擺在等式的一邊,
而其他三個都擠在另外一邊,這是不藝術的,
他為什麼不將其中的一個字移到左邊,使整個公式變得更對稱?
那就是為什麼我討厭它。」

現在他提出了很美的問題。它是不對稱的:
「這算是那一種等式?兩邊並不相等。」
它是不藝術的:「只要將其中的一個字擺到另外一邊去,
事情就會好很多,它就會變得更對稱。」

那個學生完全不知道他在說些什麼,
但是任何他所說的聽起來都很合乎邏輯,
但愛因斯坦的公式並不是要來娛樂你的,
它是在表達真實的存在。
 
如果你對它感到無聊,那只是表示你非常愚笨,
你無法瞭解那個具有穿透力的洞見。
據說當時只有十二個人可以瞭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整個地球就只有十二個人?

真理很簡單,但是當你進入它的細節,
當你開始穿透進入它的真相,它就變得很困難。
比方說,據說聖奧古斯丁曾經說過:
「每一個人都知道時間是什麼,
我也知道時間是什麼,
但是當有人問我:
「時間是什麼?請你解釋給我聽。
那麼我就不知所措了。」

你知道時間是什麼,你按照時間在生活,
你在早上六點鐘起床,晚上十一點鐘睡覺,
下午一點鐘的時候你用午餐,
你上班,然後回家,你使用時間,
你知道時間是什麼,但是你能夠解釋它嗎?
 
你一試著去解釋,它就變得難以捉摸。
你從來沒有看過它,你從來沒有看過它在你的手中,
你無法抓住它,它到底是什麼?

聖奧古斯丁說得對,當你試著要去解釋它,那個困難就產生了。
光很簡單,它到處都是,它在樹上跳舞,整個天空都充滿了光。
試著去向一個瞎子解釋光,他將會覺得很無聊,
他會說:「停止所有這些謬論。」
首先,你會發覺很難將它化為文宇。


它是一個困難,因為我們根本就還沒有準備好去作那樣的瞭解,
因此你有時候或許會覺得無聊。
要跟無聊抗爭,要摧毀你的無聊,要把你自己從它拉出來。
 
你必須跟著佛陀走,       
 你必須去看他所看到的,
     當你看到它,你就達成了。
  
                                                                                  --- Osho

茶杯禪理

飽讀詩書的學者,拜訪南隱禪師,尋求禪的道理。
 南隱禪師為學者倒茶。雖然茶已從茶杯裡滿了出來,流到桌子上,禪師仍然繼續倒著……
 學者嚇了一跳,急忙阻止:「禪師,已經滿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禪師並不理會,仍繼續倒,學者又說:「禪師,不要再倒了,杯子已經滿了。」
禪師不理會學者,也不管茶流了滿桌、滿地,直到整壺茶都倒完為止,才停下來對學者說:「你就像這個裝滿茶的茶杯一樣,你的心裡和腦子裡,裝滿了自己的想法與理論,已經接收不了其他東西了。你來我這裡,尋求有關禪的學問,你若不肯在心裡清出空間,虛心接受我的道理,你要我如何教你呢?」
                                                                                                                                           -- 摘自佛教故事
------------------------------------------------------------------------------------------------------------------------------------------------------------------------------------------------------------------------

“茶杯禪理”感悟篇           任毓平
佛家用
四種杯子
比喻
四種人
學習的態度
髒杯
杯子是髒的無論倒入多乾淨的水
都會被弄髒
比喻“人的心靈已被污染”
不論人家說什麼
都要以自己的成見
去誤解別人的意思
無論如何解釋
都是白費力氣
漏杯杯子是漏的
無論倒入多少水
都會漏光
比喻“人心不在焉”
不論
學了多久?
聽了多少?
因不曾用心
所以
從未真正的學會
 覆杯
杯子是倒放的
無論倒什麼
都無法裝進去
比喻
“人拒絕學習”給什麼都枉然
淨杯杯子是乾淨無漏的
什麼都可以裝
比喻
“人心靈淨如白紙”教他什麼都可以
……
現代人學東西
最大的障礙
來自於
自己
帶來的杯子
不是滿杯
就是半杯
滿杯
杯子裡的水
已是滿的
多一滴
都裝不進去
比喻“人帶著所知障來學習”
原本的知識
障礙了學習
來問問題
只是
想知道
你給的答案
跟他要的
是否一樣罷了?
半杯杯子裡的水
是半滿的
另半杯
是空的
比喻“人還有學習的空間”
怕只怕
半杯水叮噹響
凡事學個半調子
……
我們求學
最好帶著
空杯子來
空杯
杯子是空的
並且
是乾淨的
比喻
“人學習的空間很大”只要
虛心求教
必有所成

虛心能受益
自滿難進步
當我們跟明師
學真法時
不仿
分析一下
自己
是哪一種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