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三法印 – 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

【三法印】- The three evidences of the genuineness of a sutra. The three signs or proofs of a Hinayana sutra— non-permanence, non-personality (anatta, non-self), nirvana; without these the sūtra is spurious and the doctrine is of Mara;
  • 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
  • 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
  • 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
凡符合此三原則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証明,故名法印。
三法印係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印者,認可、驗證之意。藉此三者根本教理,得以判別印證法之正邪,故稱「三法印」,其內容梗概,開演如下:
  • 諸行無常:意指世間一切事物,皆在剎那間遷流變異,無一常住不變。有為諸法概皆無常,眾生執以為實,認假作真,而起諸妄想,或求長生不老,或徒務粉飾色身,不識「亙古不變」,仍不免「剎那生變」,無常者乃是世間之自然法則,此方是「真常」。了悟變化無常乃是生命的特徵,於一切境,隨遇而安,在悲智雙運中,得見生命之究竟義。想得到幸福,就要從真理下手。真理要從心下手,心要從悟下手。悟就要從觀照無常下手。能觀照就有大慈悲心,因為能觀照無常,就沒有得失的觀念。一旦失去什麼,就不會感到痛苦,因為你知道——這就是無常。
  • 諸法無我:意指世間諸法,無論有為、無為,皆是緣起幻有,並無恆常不變、獨立存在之實體或主宰。世尊殷勤囑咐:應於二六時中觀照「無我、無我所」。此色身乃四大假合之幻軀,凡我之物皆是為我所用,非我所有。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緒、生死皆非己能掌控?足見「我」無從主宰「我所有」,有「我」即生對立,而我執則為一切眾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執,方可覓得真我。唯有了知無我,始能與世界和平共處。
  • 涅槃寂靜:此係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滅,身心俱寂之解脫境界。若離開涅槃思想,佛教就形同生滅的世間法,只能稱之為勸善,不能體會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奧義。未入正信者,每以涅槃為死亡,此乃嚴重之誤解。倘如其所言,則死亡又為另一生命之開端,豈非生死未了?眾生長嬰(18)輪迴之苦,乃受業力所牽,作主不得。唯有佛陀為究竟死亡,以其死即不復再生,不生則不滅,蓋已打破無始無明,徹見本來面目,此允稱為佛教最可貴之處。

「三輪體空」淺釋

構成布施有三個要件,即施者、受者與施物,此稱為「三輪」。若布施之時,能了悟此三者皆悉本空,摧破執著之相,稱為「三「輪體空」。此三輪略述如下:
 一、施空--能之施之人體達我身本空,既知無實在的能施之我,布施時便無希求福報之心,稱之。
 二、受空--既體達本無能施之人,亦無他人為受施者,故對受者不起慢心,稱之。
 三、施物空--既了達資財珍寶一切所施物品本來皆空,對所施物品不起貪想(貪惜心),稱之。
亦即布施的人,要能體會到別人真正的需求而布施(雪中送炭),不是不管別人真正所需而布施(錦上添花)。施者當知受者的需求會因事過境遷而發生變化,也沒有什麼恆常不變的時機可執著故空,至於受者與施物亦是如此而知故空。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卷八:「大乘菩薩,既覺了諸法,惟心所現。所謂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則能治、所治二無二也,二無二故,則三輪體空。」
《宗鏡錄》卷三十:「大菩薩行施等時,能觀唯議,知境是心,即心外無法,三輪體空,是稱真施。」以上所說的都是指布施者動機應該要純正,且能夠懷著一顆喜捨心、恭敬心、慈悲心與因緣觀,來看待一切眾生,希望他們所求皆能如願。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卷一:在解釋「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時提到此一段是「理觀兼事行也,不住是理觀,布施是事行。於法者,六塵諸法也。布者,普也;施者,捨也。菩薩所修六度萬行,以布施為初度攝後五度。蓋施有三種,資生施、無畏施、法施也。資生施者,施以財物資他生也。無畏施者,持戒不惱無冤,忍辱不報有冤。法施者,精進不倦說法,禪定不差機說法,智慧不顛倒說法,然一切布施不過六塵。」
故知「三輪體空」之六度萬行,含括了佛菩薩的一切功德行,成就了諸佛菩薩的萬德莊嚴。

漢傳佛說摩訶迦羅大黑天神經



大黑天(梵語:Mahakala,藏語:Gonpo)又意譯為大黑、大時、大黑神或大黑天神等,或者直接音譯為摩訶迦羅、莫訶哥羅、瑪哈嘎拉等名稱。該神本是婆羅門教濕婆(梵語:Shiva,梵語又名:Mahesvara,即大自在天)的變身,後為佛教吸收而成為佛教的護法,特別是在密宗中大黑天是重要的護法神。藏傳佛教認為大黑天是毗盧遮那佛(梵語:Vairocana,藏語:nam par nang zhe,或稱為大日如來)降魔時呈現出的忿怒相。
此供奉古代相承,言其緣起,蓋因大黑天原是大天部屬,因他“性愛三寶,護持五眾,使無損耗,來者稱情”,所以就在吃飯之前,廚家便 香火,所有飲食隨列於前供奉。大黑天在此為食廚之神。據義淨所言“淮北雖複先無,江南多有置處,求者效驗,神道非虛”,(先前說此為義淨傳入,現下又引義淨所言,在時間上有些出入,需要解釋清楚)可知,我國江南一帶,自古以來民間廚房多祀此神。看來日本亦是沿襲此風,多於諸寺廚安置二臂之大黑天像,之後演變為七福神之一。大黑天便成了財福神,亦稱廚房神。

六臂白瑪哈嘎拉,藏召貢波伊星諾布,譯為如願王依怙尊。 原來是為香巴噶舉的主要護法,後來薩迦(花教) 貢噶蘇南得到傳承,亦成薩迦之寶。白瑪哈嘎拉之剎土位於在印度大尸陀林中, 毗那夜迦(象頭天,大自在天長子)亦屬其所管轄,主要是福、祿、壽、財富, 重是在增法,為財神屬性。凡正信行者有所祈求時,無沒不如願滿足。
六臂黑瑪哈嘎拉,為千手千眼十一面觀音的化身。因菩薩思惟眾生難度之因, 皆由魔所纏擾,於是化現瑪哈嘎拉伏魔本尊,內懷徹骨之大悲,外現無比之威猛。 平常隨侍觀音,三十二應救苦救難,據香巴噶舉傳承,此尊兼具息,增懷誅四種事業。 為黃教格魯巴主要的護法神。

瑪哈嘎拉譯為大黑天,為上師、本尊、護法三根本之護法神。 二臂大黑袍護法為噶瑪噶舉之事業護法,
據說是普賢王如來的忿怒化身相。 呈現出忿兇相乃是降服自身心魔,象徵著無畏、無躊躇, 自然而一貫的
為眾生之解脫與利益而工作。無異是用慈心、悲心之顯現出來。 在陰曆每月廿九日乃是瑪哈嘎拉及
其眷屬與諸護法顯現於娑婆世界之日。 在此日修瑪哈嘎拉法比在其他日子修瑪哈嘎拉更可獲得殊勝的成就,
亦可以消除下一個月份的障礙。同樣的在於年尾最後九天修瑪哈嘎拉法, 也是為消除新一年所生的罪障,
特別是瞋毒所造的業。 故瑪哈嘎拉無異是慈心,悲心不離,也可以認為是三根本的化身。
佛說摩訶迦羅大黑天神經
爾時如來告大眾言‧今此大會中有大菩薩‧名曰大福德自在圓滿菩薩‧此菩薩往昔成等正覺‧號大摩尼珠王如來‧今以自在業力故‧來娑婆世界‧顯大黑天神‧是大菩薩大會中‧即起座合掌白佛言‧我於一切貧窮無福眾生‧為與大福德‧今現優婆塞形‧眷屬七母女天‧三界游現‧欲與一切眾生福德‧唯愿世尊為我說大福德圓滿陀羅尼‧爾時世尊開貌含笑‧說咒曰︰
曩謨三曼多‧沒馱喃‧ 唵‧摩訶迦羅耶娑婆訶‧
爾時世尊‧告大眾言‧此天神咒‧過去無量諸佛出世不說‧若未來惡世中‧有諸貧窮人‧聞此陀羅尼名者‧當知是人‧降大摩尼寶珠‧涌出無量珍寶‧爾時大黑天神白佛言‧若有末法中眾生持此咒者‧我體若五尺‧若三尺‧若五寸‧刻其形象‧安置伽藍‧若崇敬家內‧我遣七母女天眷屬‧八萬四千人福德神‧遊行十方‧每日供養一千人‧若我所說有虛妄者‧永墮惡趣不還本覺‧若又以種種珍果美酒等供養者‧將降甘露‧時一切大眾‧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
大黑天神者。大自在天變身也。五天竺並吾朝諸伽藍等皆所安置也。有人雲。大黑天神者。堅牢地天化身也。伽藍安之。每日所炊飯上分供養此天。誓夢中語詞之中曰。若吾安置伽藍。日日敬供者。吾寺中令住眾多僧。每日必養千人之眾。乃至人宅亦爾也。若人三年專心供吾者。吾必此來。供人授與世間富貴乃至官位爵祿。應惟悉與焉。吾體作五尺。若三尺若二尺五寸亦得通免之。膚色悉作黑色。頭令冠烏帽子悉黑色也。令著褲驅褰不垂。令著狩衣。裙短袖細。右手作拳令收右腰。左手令持大袋。從背令懸肩上其袋之色為鼠毛色。其垂下裎余臀上。如是作畢。居大眾食屋禮供者。堂屋房舍必自然之榮。聚集涌出。又若人常持念吾咒。四季大備肴膳酒羹飯食乃至百味。以五更時不知眾多人供吾者。決定與富。

財富法門-如意輪觀音&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如意輪觀音,為觀世音菩薩變化身之一,屬六觀音中的救度天堂道者,列於蓮花部。
觀世音菩薩有大神咒,名《大蓮花旃檀摩尼心輪如意寶輪王陀羅尼》,此法威力巨大,猶如摩尼寶樹與如意寶珠,能讓一切寶物如雨而落,滿足眾生的願望,獲得出世和世間的財物。





輪,能催碎碾壓一切魔境與罪業,消滅業障。一切魔王皆不能勝。


此尊觀音秘密號為”持寶金剛”,他頭戴天冠,雍容華美,冠裡有阿彌陀化佛像,頂髻莊嚴,圓光照攝.菩薩是男相,容顏俊美莊嚴,端正絕世,身上裝飾各種無價的瓔珞寶珠,花蔓纏繞,天衣婀娜,姿勢為游戲坐,菩薩遍身金色,光明普照法界宇宙,六只手臂,右邊第一手捧面頰為思惟之相,表示慈悲念眾生,第二手持意寶珠,能滿足眾生的願望。第三手持念珠,度畜生苦。左邊第一手按光明山,成就無傾動。第二手持蓮花,能清淨非法。第三手持寶輪,能轉無上妙法。六臂廣博,能游戲於六道。

Cintamani Chakra Avalokiteshvara is a wish-fulfilling form of Avalokitesvara. He holds the Cintamani (Wish-Fulfilling Jewel) near his heart.

梵音
namo ratnatrayāya
nama āryāvalokiteśvarāya bodhisattvāya mahāsattvāya mahākāruṇikāya
tadyathā
oṁ cakravartti cintāmaṇi mahāpadme ruru tiṣṭha jvala ākarṣāya hūṁ phaṭ svāhā
oṁ padma cintāmaṇi jvala hūṁ
oṁ varada padme hūṁ


【大蓮花旃檀摩尼心輪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無佛陀耶 南無達摩耶 南無僧伽耶

南無觀自在菩薩摩訶薩 具大悲心者

怛姪他 唵 斫羯囉伐底 震多末尼

摩訶 缽蹬瞇 嚕嚕嚕嚕 底瑟吒 爍囉阿羯利

莎夜吽 波娑訶 唵 缽蹋摩

震多末尼 爍囉吽 唵 跋喇陀 跋亶迷吽

《新西游记》梵语 片头曲




 

香港群星 合唱心經


釋迦牟尼佛開示

釋迦牟尼佛開示
釋尊曰:
汝等信眾當信是
稱贊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所謂佛法者 即非佛法
我所說的佛法 只是一種言教的表述
而非真佛法
正所謂不可說 法由意會 佛由心生
唯有親身證悟 才得佛法

神香



嗡嘛呢叭咩吽
OM MANI PADME HUNG
all money back me home(英文版)

百 字 明 咒





(百 字 明 咒---即是"金剛薩埵心咒)
嗡  班 雜  沙 埵  吽 -- ------ ------ --
Om Ban Ja Sa Do Hum
─────────────────────────────────────
嗡 別 炸 薩 多 沙 嘛 牙 嘛 奴 巴 拉 雅
嗡  班 雜 沙 埵  沙 嘛 雅  嘛 奴  巴 拉 雅   
-- -------------- ---------- ------ ----------
Om Ban Ja Sa Do Sa Ma Ya Ma Nu Ba La Ya
─────────────────────────────────────
別 炸 薩 多 爹 奴 巴 的 叉 遮 左 咩 巴 哇
班 雜 沙 埵  得 裸 巴  底 查 知 卓  麥(美) 巴 哇
-- ---------- ---------- -------------- --------------

Ban Ja Sa Do De Lo Ba Di Tsa Ds Dso Me Ba Wa
─────────────────────────────────────
蘇 多 卡 欲 咩 巴 哇 蘇 甫 卡 玉 咩 巴 哇
蘇 埵 卡 喲  麥(美) 巴 哇  蘇 波 卡 喲  麥(美) 巴 哇
-------------- -------------- -------------- --------------
Su Do Ka Yo Me Ba Wa Su Bo Ka Yo Me Ba Wa
─────────────────────────────────────
晏 奴 囉 多 咩 巴 哇
阿 奴 囉 埵  麥(美) 巴 哇
-------------- --------------
Ah Nu Ro Do Me Ba Wa
─────────────────────────────────────
沙爾哇 司 底 咩 不 囉 也 叉 沙爾瓦 加爾麻 蘇 渣 咩
沙 哇 司 底  麥(美) 札 雅 查  沙 哇 嘎 嘛  蘇 雜 咩(美)
-------------- ------------------ -------------- --------------
Sa Wa S Di Me Ja Ya Tsa Sa Wa Ga Ma Su Ja Me
─────────────────────────────────────
即打木 司 里 任 古 魯 吽 哈 哈 哈 哈 呵
資 檔  司(洗)里 養  古 魯 吽  哈 哈 哈 哈 火
------ ------------ ---------- ------------------
Ds Dang Sri Yang Gu Lu Hum Ha Ha Ha Ha Ho
─────────────────────────────────────
巴 加 問 沙爾瓦 打 他 架 打
班 嘎 溫  沙 哇 打 他 嘎 打
---------- ----------------------
Ba Ga Wen Sa Wa Da Ta Ga Da
─────────────────────────────────────
別 炸 嘛 咩 門 渣 別 至 巴 哇
班 雜 嘛 美 姆 雜 班 雜 巴 哇
---------------------- --------------
Ban Ja Ma Me Mu Ja Ban Ja Ba Wa
─────────────────────────────────────
嘛 哈 沙 嘛 啞 薩 埵 阿
嘛 哈 沙 嘛 雅 沙 埵 阿
------------------ ----------
Ma Ha Sa Ma Ya Sa Do Ah
─────────────────────────────────────
吽 呸
吽 帕(拍)
----------
Hum Pa

《金剛經》經典語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2.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3.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
  4.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
  5.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6.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7.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8.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9.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10.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12.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13.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14.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16.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18.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19.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20.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21.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22.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23.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4.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26.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27.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28.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29.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30.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31.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32.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3.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34.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35.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36.所作福德,不應貪著。
  37.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38.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9.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40.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不執著兩邊

默仙禪師像吝嗇的 夫人化緣,夫人一聽到默仙禪師的來意,馬上回絕默仙禪師的請求。默仙禪師並不覺得生氣,只是問他:「你看看我的手,」默仙禪師握起拳頭說:「如果我的手從我出生到老死都是這樣,你認為會是什麼?」「是個殘障。」 夫人回答。
「那麼如果我的手從出生到老死都是這樣呢?」默仙禪師張開手掌說。「也是個可憐的殘障。」
「那就對了,世間萬物都有兩面,有黑有白、有甜有鹹,如果只堅持選擇一邊,那就永遠無法領略另一邊的滋味。你若是能了解我所說的,你就會變成一個愉快的有錢人。」默仙禪師說完,便向 夫人辭別。

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
  • 有一天,趙州請教南泉「什麼是道」,南泉回答:「平常心是道」,趙州不解其意,繼續問之:「有目標可以遵循嗎?」南泉回答:「如果你有目標就會產生偏差。」
  • 趙州質疑地問:「沒有了目標會封閉所有的意念,怎麼看得到『道』呢?」普願南泉以馬祖道一的主張「平常心是道」來回覆趙州的提問,他說「道」不在知或不知的問題上打轉,因為知或不知都已經著了「物相」,知的相是妄覺,不知的相是麻木(註:這裡的『知』與『不知』是回應趙州問的『目標』,目標與知或不知都是物相的一種),而所謂的「平常心是道」是說在簡單樸實的日常生活中,體認到生命的真相,亦即馬祖禪風「不離生活的禪」之意。
  • 後來,有人請教趙州「什麼是道」時,趙州便請他去吃茶,道和茶有何相干呢?吃茶在禪院裡是件極為平常簡單不過的事情,不管什麼人來拜訪我趙州,我不分貴賤,都請他吃茶,來這裡的人就是以平常心來過生活,該吃飯就吃飯,該吃茶就吃茶,該睡覺就睡覺,如常的生活就是道,所以說,「茶」就是「道」。這則以茶喻道的公案就是著名的「吃茶去」,因而趙州也有「趙州茶」之稱。

  • 年輕的耶穌:失蹤的歲月—-年輕的耶穌曾到印度學佛? 


    本文作者: 何宗陽
    科學家維克托•斯滕格爾(Victor J. Stenger) 在他的[上帝:失敗的假設](God: The Failed Hypothesis), 2007年紐約時報暢銷書,認為:沒有證據表明神的存在,而且神的存在令人難以置信。(Stenger , 2007)
    如果有一個與世界互動的神–如標準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神,那麼聖神的干預的影響是可以在自然世界中觀察到的,所以它們正屬於自然主義科學的職權範圍內的。因此,斯坦格爾認為,雖然科學不能直接測試神的存在,它可以在可觀測宇宙的行為的基礎上對一個神作出推論。這和物理學家研究夸克(quarks)和黑洞所採取的做法正是同樣的,夸克和黑洞也是不能被直接觀測到的。(Ludden,2007; Stenger, 2007; Wikipedia, 2009j)
    如果有一個與世界互動的神–如基督教的耶穌, 那麼耶穌聖神的干預的影響—不容他人胡說八道— 應該是可以在世界中觀察到的,那麼, 下面轉載的 「 耶穌印度學佛? 有人深信有人疑 」乙文所談論的八卦應該不會發生才對。當然, 西方教會人士對耶穌印度學佛之說極力排斥。「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曾抨擊為「荒謬」,否認耶穌與印度西藏佛教有關。然而, 如果只見教會人士的抨擊而不見耶穌聖神的直接干預的影響—不容他人胡說八道—那麼, [上帝:失敗的假設] 豈不又得一加分佐證嗎?
    參考文獻資料
    [轉載]: 2009-12-28 【中央社】
    「 耶穌印度學佛? 有人深信有人疑

     耶穌基督從13歲到30歲的事蹟未見聖經記載,西方教會也說不出所以然,但若干宗教歷史學家相信,在那段失落的歲月中,耶穌基督隨著駱駝商隊到印度學習佛經與吠陀經。
     11月中旬,到印度接受民間學術機構達亞瓦提.莫迪基金(Dayawati Modi Foundation)頒發藝術、文化暨教育最高榮譽獎的英國製片人瓦溫(Kent Walwin),接受媒體訪談時表示,他此行也在尋找耶穌基督在印度停留的痕跡。
    瓦溫早在2007年就宣佈要拍攝一部以耶穌基督年輕時代為背景的電影,片名就稱為「年輕的耶穌:失蹤的歲月」(Young Jesus: The Missing Years),探討這位彌賽亞救世主的早年事蹟。他說,他的電影敘述就從耶穌的13歲到14歲開始。
     溫瓦表示,記載耶穌基督生平事蹟的聖經「使徒福音」(Apostolic Gospels) 篇,對年輕的耶穌早期的行蹤僅記載著:「祂最後被見到的行蹤是在西亞,當時祂是13-14歲。」
     溫瓦指出,根據一些佚失經文的記載,耶穌30歲時又返回自己少年時代居住的(以色列)拿撒勒(Naza-reth)。但也有說法是,所謂的拿撒勒指的是現今印度南端一座也叫拿撒勒的小鎮,位於坦米爾那都省(Ta-mil Nadu)境內的土圖庫迪(Thoothukudi)境內。
    但據地方人士表示,至今仍是印度主要產鹽區的拿撒勒名稱,是由百多年前的西方傳教士命名,當地至今仍留存若干教堂,居民也以基督教徒為多數。
     至目前,有關耶穌停留印度求經的傳聞,幾乎全都是依據印度西北部一座古老佛教寺廟保存的的經典記載。這座藏傳佛教寺廟希米斯(Himis) 寺,位於印度境內與西藏交界的拉達克(Ladekh)地區,處於喜馬拉雅山上海拔4000公尺高的山谷中,是當地最宏偉的佛寺。
    希米斯寺僧人都對經典記載耶穌在印度求經一事深信不疑。一位資深喇嘛表示,經典記載著耶穌慕名佛法和教義,曾經造訪拉達克和鄰近的克什米爾(Kashmir)。
     早在1894,前蘇聯醫師兼旅行作家諾托維茨(Ni-colas Notovitch) 曾出版一本「耶穌基督佚史」(The Unknown Life of Christ),書中敘述他在拉達克因墜馬斷腿而在希米斯寺療養時,寺中僧人曾出示兩大黃色藏文經卷,卷名「聖者伊薩生平」(The Life ofSaint Issa),內中記載耶穌少年時行腳西藏與印度的事蹟。
     伊薩意指「上帝的兒子」,即是耶穌。據諾托維茨在書中引述當時由喇嘛口譯的經典內容表示,伊薩在13歲時,因逃避父母為他娶媳,趁夜離開耶路撤冷,參加東行的駱駝商隊,前往印度尋求佛法。
     書中又說,伊薩14歲時抵達了今日巴基斯坦東南部的印度河河谷地帶,並與當地居民相處融洽,學習印度波羅門教梵文和吠陀經。在隨後的幾年裡,伊薩又遍訪印度境內各處佛教聖城,學習佛法。
    據諾托維茨引述經典記載,伊薩不滿婆羅門教的種姓階級制度與腐化,因此離開婆羅門教而趨向反對階級制度的佛教。直到29歲時,伊薩才返回現今的以色列,並開始向人們弘揚和平博愛之道。
     1921年,印裔英國宗教學者暨預言家阿希達南達(Swami Abhedananda) 也率領一批學者,專程前往喜馬拉雅山希米斯寺,探查耶穌基督印度學佛傳說。他後來出版「克什米爾與西藏」(In Kashmir And Tibet)一書表示,「查訪所得與諾托維茨所言完全相符」。
    德國學者克斯登(Holger Kersten)也在「耶穌在印度」(Jesus Lived in India)一書中提到耶穌在印度的早期生活,內容與諾托維茨與阿希達南達的說法幾乎一致。
     但西方教會人士卻對耶穌印度學佛之說極力排斥。「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曾抨擊為「荒謬」,否認耶穌與印度西藏佛教有關。許多基督教神學專家也不肯接受耶穌曾赴印藏研究佛教的事實,認為有損基督的地位。
     印度天主教會也批評說,英國製片人瓦溫有意到印度拍攝耶穌學佛的電影,是出於商業利益,而非尋求真相。
    耶穌年輕時失蹤的年代,至今一直是宗教與歷史學者爭論不休的話題,議論相持不下,莫衷一是。但可確定的是,在耶穌時代,也正是佛教興盛的時代,當時佛教已經西傳波斯與中東,包括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
     支持耶穌印度學佛之說的學者指出,如果說慕名佛學的耶穌在13歲時反對父母安排的盲婚而逃走,隨著中東駱駝商旅隊伍來到印度追尋真理,不是全無可能的事,尤其是印度拉達克希米斯寺的伊薩經卷,即是一項「物證」。
     台灣50年代知名作家馮馮,也支持耶穌到印度學佛一說,並且出版「神秘失蹤的18年」一書,引述多方的資料和考據,揭示耶穌在失蹤的大約18年當中,是在印度與西藏研究佛教。
     馮馮在書中也指出,聖經所以不見相關的記載,可能是後來的教廷編輯認為,此說不足以代表耶穌的教行,而且有破壞或觸犯基督的神聖形象,加以有外教的色彩,因此刪除了所有關於耶穌基督在印度西藏學佛的事蹟。

    文喜禪師見文殊現身



    文喜禪師,朝拜五台山,到達前,晚宿一茅屋,內住一老翁,文喜就問老翁道:「此間道場內容如何?」

      老翁回答道:「龍蛇混雜,凡聖交參。」
      文喜問:「住眾多少?」
      老翁答:「前三三、後三三。」
    文喜第二天起來,茅屋不見了,而見文殊騎獅子住在空中,自悔有眼不識菩薩,空自錯過。

    文喜後來參訪仰山禪師時開悟,因此就安心住下來擔任典座(煮飯)的工作。一天他從飯鍋蒸氣上又見文殊現身,便舉飯鏟打著,並說道:

    「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惑亂我不得了。」
    文殊說偈云:「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卻被老僧嫌。」

    我們因不明白自己本性,終日心外求法,故患得患失,若能自悟自性,「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兩者相上雖有差異,實則佛性並無差別,何必自悔、自惱呢?

    文殊的偈語中,不是怕人嫌他,而是在說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今天才真正遇到知音,有人真正認識他了。

    原來,文殊文喜,是自他不二啊!

    無法相、無非法相

    【金剛經第二部】

    金剛經第6品:「是諸眾生…… ;若取法相……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一般人讀金剛經時,大概在這段經文之前都還懵懵懂懂,覺得好像知道金剛經大概在說什麼,可是到了這一段就真的遇到挑戰了。因為,什麼是「法相」、「非法相」,什麼是「不取法」、「不取非法」,這可是含糊不得,講不清楚這些則金剛經第二部就不能讀得過去,連帶第三部(9~11品)也就無法理解了。

    令人迷惑的不取兩邊,不執中間

    對於「不取法」、「不取非法」,通常的解說是以中觀的觀點:「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來延伸。中觀強調的是一切都不執取的態度,然而本來就不容易弄懂的東西,當人們看到:「非常、非斷、亦非不常不斷」這類如同繞口令的說法之後,能不更頭大者幾希。

    另一種類似的說法則是強調「無二」、「無分別」,如維摩詰經、文殊師利經。

    這些說法常人都不易理解,更不易解說,所以大部分的人只能抱著崇敬的心讀誦它們。在實際的運用上很難舉出人可以理解的實例來說。

    因此最後也只能說:唯佛與大菩薩能達到這個境界。

    但你若是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來了解,或許就能有不同的一番感受。

    從靜修禪定的層次說起

    眾生有著各類不同的煩惱,禪定的修行者更是面對著由粗而細的不同層次的煩惱;你最初只覺得紛亂的念頭很煩人,等你以各種方法平息了如野馬般的念頭後,你才發現念頭的背後其實是動能洶湧如瀑的情緒,它的擾動才是你念頭的來源。

    又經過一番艱辛的面對與淘洗心靈,化解掉深淺刻蝕而蘊藏經年的情緒後,你以為將能喜樂面對的坦途,卻是生命的感受所鑄成的深埋記憶:那是我們直覺的對苦與樂的感受的反應。

    眾生基本的習性浮上檯面之後,你終於能藉機梳理平順你的「行、想、受、色」,達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的聞所聞盡、盡聞不住的境界了。這是色界四禪:從言語止息、覺觀止息、喜心止息到最後的出入息止息(色身的運作止息)的境界。

    接下來還有「識」的四種覺境(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需要去達成靜止無為:「覺所覺空」;經歷了無色界的四種禪境(四無色定),突破了各種覺的境界,最後即是無我涅槃:「空覺極圓」的證空的境界。

    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非法、非非法、非非非法……

    許多修行者到此便沾沾自喜,謂已證法,於是心著「法相」,於是想著將出三界,所以金剛經第3品中佛先護念所有修行的菩薩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就是要行者不可以以為證法了就有什麼可以得、可以取。

    因為接下來還有無上的、無數的正等正覺的境界等你去一層一層的克服它,證了空,但是空也要滅:「空所空滅」的滅的境界;不斷的放下再放下,不但空要滅,連滅也要滅:「生滅既滅」;那是無上的寂滅境界的到達:「寂滅現前」。

    這便是佛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是無上再無上的簡單模式,不斷發展延伸就是:非法、非非法、非非非法、非非非非法…….。

    楞嚴經形容那個境界是:「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說這便是佛的無上境界。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所以金剛經第二部在第7品中佛會接著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因為是無止盡的向上再向上、放下再放下、否定再否定,所以說「如來所說法不可取」,一執取就無法放下了,也「不可說」,因為永無止盡的挑戰怎有定論可言。

    佛的成就如是無上,故曰:「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012覺醒系列)物質以外的世界

     

    物質細分下去,由分子、原子、最終是出於一源:金剛經:一合相

     

    佛經的哲學與科學



    極樂世界「惟以自然七寶,黃金為地」。「無江海須彌等,續顯性功德成就」,就是繼續再顯示性功德成就。「須彌者,譯為妙高山,乃一小世界之中心,四寶所成,處大海中,出水 ­三百三十六萬里,外有九山八海,其外圍名曰鐵圍山,須彌山頂中央為帝釋天所居,餘三十二天分住四側」,這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我們要曉得,佛說法他有兩個原則,真諦、俗 ­諦,佛依二諦而說法。真諦是佛親證的境界,俗諦是眾生的境界。所以,佛講俗諦我們很容易懂,佛講真諦我們就不懂,不是我們的常識。小乘俗諦多、真諦少,大乘真諦多、俗諦少 ­,一乘法裡面幾乎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真諦。我們懂得佛說法的原則,佛無有定法可說。
      以現前人的程度,他給你講太空的狀況,那個現前是三千年前印度那個時代,婆羅門教、各種教裡面講的這些天道,講的這些宇宙。佛隨順這個講,大家都懂,如果隨順佛的真諦來講 ­,大家都不懂。這個東西重要不重要?不重要。佛講真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六道十法界都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佛講真的。那個一切有為法 ­包括六道十法界,都是有為法。到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那是無為法。釋迦牟尼佛如果是在今天的講法,須彌,妙高山,在哪裡?銀河系的中心。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單位世界 ­是銀河系,單位世界的中心通常都是黑洞,有非常大的引力,連光都被它吸收進去,巨大的引力,佛經上名詞把它稱作須彌。今天就會這麼解釋,跟現代科學印證的完全相同。太陽系 ­這個小世界,我們南瞻部洲,就是地球,圍繞在須彌山的邊緣上旋轉,圍繞著它轉,這是真的,一點不假。
      極樂世界沒有這個東西,換句話說,極樂世界好像不是一個星系,真的,這不是假的。極樂世界是另一個空間維次,跟我們空間維次不相同,另一個空間維次。高維次,它太高了,是 ­我們世間人無法想像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須彌山,不是一個星系,他有身相,那個身相在我們面前我們也看不見,不同空間維次。譬如好像你作夢,你夢到玉皇大帝,看到他的莊嚴 ­,你夢中見到他了。別人跟你同個床鋪睡覺沒見到,你見到,他沒見到,為什麼?不同空間維次。定中能見到,定,禪定,把空間維次突破了,無論哪個空間他都見到,定功愈深的見 ­到的愈普遍。你看佛說八地菩薩看到宇宙的源起,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這是微觀,向內,向外能夠看到遍法界虛空界;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兩句話說絕了。什麼叫大?沒有邊際 ­,沒有外,那就叫大。什麼叫小?沒內,那叫小,小而無內。一毛一塵的微點,我們前面讀過,裡面有大千世界,微點裡頭有世界,多大?跟整個宇宙一樣大,宇宙沒有縮小,微點沒 ­放大,大小不二。所以自性裡頭沒有對立的。大小是對立,長短是對立,有無是對立,真假是對立,邪正是對立,全對立的,自性裡頭找不到對立的,沒有對立。佛教我們,邊見要放 ­下,邊見就是二邊,就是對立的,不要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是錯誤的。自性裡頭沒有對立,自性現的相哪裡會有對立?對立從哪來的?對立從妄想分別執著來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 ­,對立就沒有了。這些話是佛經裡頭的科學,是佛經裡面的哲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 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經之四句偈



    金剛經之四句偈
    (Diamond Sutra; four-line gatha)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應如是住,應如是降伏其心"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Everything with form is unreal, if all forms are seen as unreal the Tathagata will be perceived."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He who sees me by outward appearance and seek me in sound, treads the heterodox path and can not perceived Tathagata."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All phenomena are like a dream, an illusion a bubble and shadow like dew and lightening. Thus should you meditate upon them."

    "空身;空心;空性;空法
    No perception of a self, no perception of a being
    No perception of a life, no perception of a soul."

    少一點預設的期待,那份對人的關懷會更自在。

    <約在風雪的另一邊所有的心都睡著>
    一切偉大的行動和思想,都有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


    <
    但是能觸礁的不是勇士,敢失敗的未必不是英雄,奮鬥了就問心無愧,奮鬥了就是成功的人生。>

    佛教招財咒(雨寶陀羅尼)







    Namo bhagawatei--shakya-munayei--tathagataya

    arahatei--samyak--sambuddhaya

    Namo bhagawatei--sherei--wajara-dhara

    sagara--neareghoshaya---tathagataya--arahatei--samyak--sambuddhaya

    Namo wasu-dhara--dharani

    Namo bhagawatei--wajara-dhara--sagara--neareghoshaya--tathagataya tadyatha

    Om surupei bhadra-wadi mangalei ajialei ajiapalei

    ughatani ubhedani sasya-wadi dhanya-wadi dhana-wadi sherei-madi

    Prabha-wadi amalei wimalei ruru surupei wimalei a-datastei wi-datastei

    Wishwa-keishi an-kulei man-kulei dhidhi-mei dhudhu-mei

    Tatalei tara--tara wajarei--wajarei awar(e)ttani bhuggei-okkei takail--takail

    war(e)shani nishpadani

    Bhagawan wajara-dhara sagara--neareghoshum tathagata manu-smara

    Smara--smara sar(u)wa--tathagata-sadya--manu-smara

    Dhar(i)ma-sadya--manu-smara sangha-sadya--manu-smara tata(l)--tata(l)

    Pura--pura puraya--puraya bhara--bhara bharani su-mangalei

    Shanta-madi mangala--madi prabha--madi maha--madi

    su-bhadra-wadi agachia--agachia

    Samaya--manu-smara swaha

    Adharana--manu-smara swaha

    Prabhawa--manu-smara swaha

    Dhredi--manu-smara swaha

    Wijaya--manu-smara swaha

    Sar(u)wa-sattwa--wijaya--manu-smara swaha



    【心真言】

    Om Wasu-dharei Swaha


    【心中心真言】

    Om Sherei-Wasu Swaha


    【小心真言】

    Om Wasu Swaha



    佛說雨寶陀羅尼心心咒 : 乏蘇達咧司乏 
    心.中.心.真.言. :
    吸利乏蘇司乏 
    小之心.真.言. :
    乏蘇司乏

    線上收聽
    583k59s
    雨寶陀羅尼經云。若有善男子。書寫受持。受諸快樂。安穩豐饒。聖持世陀羅尼經云。若有人素食梵行。斷食酒肉。日夜恆誦。獲大富貴。又云。若人誦持。應先淨心誦八百遍。此陀羅尼。日三時誦。所願必應。菩薩加佑。
    一切如來稱讚雨寶陀羅尼略說


    有 財 障 修 道
    無 財 不 養 道
    行 者 善 知 之


    本咒收於明《嘉興大藏經》中的「諸經日誦」,在當時是列入僧俗必誦的祈福咒語之一。

    此咒又名《妙月長者所問陀羅尼》、《能獲一切財寶伏藏陀羅尼》。本經敘述佛陀在憍睒彌國建吒迦林時,該國之長者妙月,前來請問得財寶、除疾病之法,佛告以過去無數劫前,曾遇持金剛海音如來,由彼如來處得雨寶陀羅尼。若受持、讀誦、思惟、憶念,並為他人廣說流布,則由此陀羅尼之威德力,可得快樂安穩,永世不貧窮;且諸天悉皆歡喜,即降下財寶榖麥。長者聞之,大喜而歸。佛陀遣阿難訪長者宅,見財榖充滿庫藏。阿難還問其故,佛陀答以如來不異語,真言句不可壞。密教以此經為基礎,立「持世菩薩」、「寶生如來」為本尊,修祈福祕法,稱為「雨寶陀羅尼」法。

    藥師琉璃光如來心咒

     


    爹雅他 唵 別卡結 別卡結
    deyata om bekandze bekandze
    瑪哈 別卡結 拉札 薩穆嘎嗲 梭哈
    maha bekandze radza samudgate soha

    藥師佛心咒

    爹呀他 唵 貝喀則也 貝喀則也 

    嘛哈 別喀則也  雜 三摩嘎爹 梭哈

    爾時光中說此咒已,大地震動,放大光明,一切眾 生病苦皆除,受安隐乐。生病苦皆除,受安隱樂。

    虚空藏菩萨真言



    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真言(常誦此咒諸罪消滅、能滿諸願)

    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真言:
    南牟。阿迦捨。揭婆耶。唵。阿唎。迦麼唎。慕唎。莎[口*縛]訶 (此為經典原文咒音)
    薄伽梵言。此陀羅尼。是過去現在一切諸佛之所同說。若能常誦此陀羅尼者。從無始來五無間等一切罪障悉皆銷滅。常得一切諸佛菩薩共所護念。乃至未成佛來。所生之處。虛空藏菩薩恒隨守護。令諸有情常所樂見。諸有善願無不滿足。一切苦患皆悉銷除。常生人天不墮惡趣。生生之處常憶宿命。設不加法但能常誦獲福如是。
    出自《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

    南無 虛空藏菩薩 介紹:
    虛空藏菩薩在眾多菩薩中專主智慧、功德和財富。因其智慧、功德、財富如虛空一樣廣闊無邊,並能如願滿足世人的需求,使眾生獲得無窮利益,故有此名。
    虛空藏菩薩為三世諸佛第一輔臣,功德浩蕩遍滿虛空,智慧無邊恆沙難喻,忍辱心如金剛,精進猛如疾風,具足一切三昧。為一切眾生無上福田,一切人天所應供養,唯除如來,餘無勝者。
    虛空藏菩薩對一切眾生慈愍加護,是不遺餘力的。如果有人先行如法地禮拜過去世三十五佛後,再別稱大悲虛空藏菩薩名號,只要其心赤誠,菩薩必現身加以庇佑之。虛空藏菩薩咒是佛教徒常誦的真言,一般人總以為此咒之特色是增長記憶力。
    其實虛空藏菩薩的慈悲、方便、及願力與觀世音菩薩相似,經典曾言說他「為諸眾生成就大慈,常化眾生而無休息」。
    虛空藏菩薩經云﹕「若有人欲得智慧,欲得大家敬愛,欲得良好的歌喉,欲得帝王及百官之位,欲得種種財產等,則必須常念此尊名號,一定得到如願以償。」
    可見增長眾生的記憶力,只不過是其無量菩薩行願的一小部分而已。

    藏傳大悲咒 (十一面觀音根本咒)


     


    藏傳大悲咒 (十一面觀音根本咒)

    南摩 惹納 達拉 雅雅 南摩 阿里雅 佳納
    薩嘎拉 貝勒佳納 尤哈拉佳雅 達他嘎達雅
    阿啦哈帝 桑雅 桑 布達雅 納摩 薩嚕哇
    達 他 嘎 提 貝 阿啦哈達 唄
    桑 雅 桑 布提 唄 南摩 阿里雅 阿哇嚕格帝
    秀哇啦雅 布地 薩埵哇雅 瑪哈薩埵哇雅
    瑪哈 嘎嚕尼加雅 達地雅他 嗡 達啦 達啦
    提力 提力 杜露 杜露 易笛 威易笛 加列 加列
    不啦加列 不啦加列 固 蘇 美 固蘇瑪 哇壘
    易利 密利 積地 作哈啦 瑪巴納雅 梭哈


    大慈大悲愍眾生˙大喜大捨濟含識.
    相好光明以自嚴˙眾等至心歸命禮.

    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
    三十二應徧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時洒˙手內楊柳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渡人舟。

    宗薩欽哲仁波切《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大部分的問題都起自於從自我的觀點來看待每一件事,再把這些根本沒有實質的事物小題大作所造成的。

    「自我」是一種誤解,但卻被當成了正確的見解,它只是一個幻相。

    不必提消滅自我了,僅僅去除一些習慣模式,都是一件困難的工作,因為我們生生世世、
    歲歲年年的主要心思,都用來建立、擴展、支持和保護這個稱為「自我」的大廈。

    無我是佛法的菁華,除非瞭解無我,否則佛陀所教導的全套系統或修行之道,不可能建立起來。

    地藏菩薩本願經


     

    南無地藏王菩薩

    易經的智慧 八卦定乾坤



     

    佛頂尊勝陀羅尼




    [佛頂尊勝陀羅尼] 的殊勝功德

    一‧淨除一切惡道。淨除一切生死苦惱。
    二‧能除一切千劫以來積造惡業重罪,種種地獄餓鬼畜生蟻蟲等,更不重受,得大福慧。
    三‧若持唸[佛頂尊勝陀羅尼],永遠不墮落地獄。而且增加福慧,增長壽命,受諸快樂,受諸佛所授記。捨此身已,即得往生種種微妙諸佛剎土,常與諸佛聚會一處,聆聽一切如來 &shy;常為演說微妙之法,身光照耀一切剎土,乃至獲得無上涅槃。

    (以上皆載自 * 大藏經 * )

    釋迦牟尼佛就告訴他們,善住天子有一世為孤苦婆羅門子,母親常出外求食。一日,因母親稍晚回來,便起瞋心罵母不如畜生,等到母親回來了,他就準備進食,忽 然看見空中有一出家眾騰空飛過,心中萬分敬仰,立刻合掌頭面作禮,邀請他降臨,以食物供養請求說法 ,他也因此而出家。 出家後被差作維那知事,卻因細故惡罵眾僧,所以這次供養出家眾得生天人的福報享盡,須墮入因罵母罵僧業所招的惡道。
    善住天子聽了十分難過,懺悔的嚎啕
    大哭起來,佛就安慰他,傳授他能滅一切業障,淨除三惡道苦的尊勝佛母咒,他依法持誦七日,自見一切罪報都滅了,天命增加無量,便歡喜地再去供養佛。

    尊勝佛母有三部經流傳於世,一部是極樂淨土長壽佛應觀世音菩薩所請而傳,另二部是釋迦牟尼佛應帝釋天及閻羅王之請分別傳授。

    事實上,尊勝佛母乃長壽佛為利益眾生而化現的,任何人只要向佛母祈禱或持念心咒,便不墮三惡道,能增長壽命究竟成佛。

    2012升至第五維度的過程(a vision of the Fifth Dimension)





     

    第四維度跟第五維度介紹與作用





     

    時空真相

    時間跟空間我們都知道不是真的,現在科學家也證明。如果我們突破空間維次,這個境界就現前。所以古時候那些修行人,只要定功成就,他就見到定中的境界,時空維次沒有了。所 ­以佛陀在世的時候,古印度的婆羅門,這以它為代表,其實印度宗教很多,幾乎每個宗教學派他們都喜歡修禪定,佛經上講的四禪八定是婆羅門教的,現在叫興都教,它的前身就是婆 ­羅門教。如果他修到第八定,這個定的等級,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上去四空定,一共八個階級。到初禪,初禪天以下的空間維次沒有了,他全都能看到,往上他看不到。如 ­果定功到第八定,六道裡面的事情他全都看到。所以我們要知道,六道輪迴不是佛說的,是婆羅門教說的,說得非常詳細,為什麼?他見到的。時間沒有了,過去、未來沒有了,過去 ­未來全部都在眼前,你統統看到。空間沒有了,給諸位說,距離就沒有了;時間沒有了,前後沒有了,遍法界虛空界在哪裡?就在當下。
      世間自在王佛引導法藏比丘,觀察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不離開座席,沒有離開他的座位,就全都看到了。這古時候講不太可能,現在我們知道可能。為什麼?看電視就是的 ­,我們坐在那邊沒動,全世界都能收得到,打開頻道全都看到了,因為空間、時間沒有了,全都看到了。我們這個電視機還沒法子相比,因為我們必須還用機械設備,他不需要,我們 ­看到是在畫面上看到的,人家看到就好像是真的一樣。這個不可思議的境界,佛經上說得很多,非常難得,三千年之後,現代的科學家證明這樁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有理由 ­相信,二十年,頂多三十年,佛教在這個世間不稱為宗教,稱為科學。佛教是科學,佛陀的科學,就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全世界科學的最高峰,被科學家證實了,不再說佛教是迷信 ­。



    從催眠能夠證實。禪定證實,人真的能回到過去,也真的能見到未來。為什麼?時空是假的。大乘佛法裡面告訴我們,沒有時間,沒有時間就沒有前後,沒有空間就沒有距離。西 ­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如果空間一突破,極樂世界在哪裡?極樂世界就在此地。時空不是真的,科學家已經承認了,但是用什麼方法突破他不知道。空間維次從哪裡來的 ­我們都知道,佛經上講得很清楚,從哪裡來?從妄想執著上來的,你沒有妄想執著,空間維次就沒有了。這都必須要修定,要修清淨心,要修平等心,清淨能夠突破六道,平等能夠突 ­破十法界,覺心能夠突破整個宇宙,這三個層次。要做功夫,功夫怎麼做?放下!你不放下不行,真的要放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