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避免以己度人

避免以己度人
  度,是揣度、推測的意思,以己度人,就是指以自己的心思(多指不好的)去猜度別人。我們總以自己的想法去衡量別人,自以為是卻總是做錯事。也許在工作中,你也常常會犯這樣的錯誤: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去揣測他人的想法,然後再做出判斷。事後發現跟你預計的不盡相同,甚至謬之千里,運氣好的時候可能互相寒暄一下,一笑而過了;運氣不好的時候帶來的後果可能是非常嚴重的。
  以己度人是阻礙換位思考的最大攔路虎,一個人如果習慣於以己度人,是很難順利地開展工作的,更不用說成就成功的事業和人生了。我們知道,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對問題的思考和看法也就不相同,如果你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人的身上,自然會招來別人的反感。畢竟,你所想的不一定就是對方所想的。所以在工作中,千萬要記得,不要輕易地以自己的觀點來模擬對方的思維,要做的就是學會換位思考。也就是說,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對方的想法。
  勿以己度人,別人的思維與你不同
  換位思考,就是要求我們做到“到位、不越位、不錯位”,否則極有可能會適得其反。其實以己度人,就是一種錯誤的換位,是一種“想當然”的思維方式。
  有一天,蘇東坡在和佛印禪師學習坐禪,無聊地直打呵欠,而反觀對方則是極其平靜、認真地念著自己的經。突然一個想法躍進了蘇東坡的腦海,是不是有什麼能夠激怒他的?於是,蘇東坡有意地問禪師:“我打坐形狀像什麼?”禪師說:“像是一尊佛。”禪師反過來問東坡:“我打坐像什麼?”東坡回答:“一堆牛糞。”他之所以這麼回答,是想以此來刺激禪師。
  回家之後,蘇東坡高興地告訴蘇小妹說:今天我占了禪師的便宜,他看我像是佛,我看他像是牛糞。小妹說:你才是那個被占便宜的人呢,你自己罵了你自己。心中有佛的人看別人是佛,心中有牛糞的人看別人才是牛糞。
  由此可以看出,以己度人的思維方式是極為可笑的。不過,正面含義的“以己度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要我們在工作中,對待別人就像對待自己,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也不要去強迫他人去接受。
  不到位的換位思考,就是反面的“以己度人”,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人的身上,以自己的思維來猜測他人的思維。在日常工作中,以己度人也成了很多人都難以超越的羈絆,比如,人們總以為天下人都有傷人之心,所以當他們看到真誠的行為,只會懷疑那些人是不是有企圖。要知道,你的需求不一定就是他人的需求,你的想法也不一定就是他人的想法。這種思考問題的思維方法,只會加重事情的嚴重性,對人對己都無利。
  避免以己度人,是指在我們需要瞭解別人的想法、做法時,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對方的觀點和想法。工作中,無論是領導或者是員工都有著各自的要求和想像,也許一個領導會這樣想:作為一個員工,你的上司無論是什麼樣的就都應該去接受;對待工作,你就應該付出全部的激情。只有這樣,公司的前景才是光明的……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這個領導就犯了“以己度人”的錯誤,用自己的心思去猜測對方,認為自己怎麼樣,別人也會怎麼樣對待自己。其實,試想一下,你的渴望有時同時也是對方所渴望的,你想讓員工多多理解自己,而員工也恰恰想讓你多多理解他們,他們需要什麼,喜歡什麼,作為領導有沒有真正地去關心過呢?
  只要轉換一下思路,敞開胸懷,放平心態,換個思考方式看自己,看他人,看世界,你將會發現,一切都是美好的。
  人和人之間都是一樣的,你並不比別人高貴,別人也不會比你卑賤多少,都是一樣的血肉,承載一個靈魂。所以,在你覺得對方該怎麼樣時,不妨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一下自己。如果只是從自己利益角度出發,也許一時的得利,心花怒放,似乎占盡所有便宜。但是,相信某一天,你也會抱怨別人曾經抱怨你的。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三法印 – 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

【三法印】- The three evidences of the genuineness of a sutra. The three signs or proofs of a Hinayana sutra— non-permanence, non-personality (anatta, non-self), nirvana; without these the sūtra is spurious and the doctrine is of Mara;
  • 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
  • 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
  • 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
凡符合此三原則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証明,故名法印。
三法印係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印者,認可、驗證之意。藉此三者根本教理,得以判別印證法之正邪,故稱「三法印」,其內容梗概,開演如下:
  • 諸行無常:意指世間一切事物,皆在剎那間遷流變異,無一常住不變。有為諸法概皆無常,眾生執以為實,認假作真,而起諸妄想,或求長生不老,或徒務粉飾色身,不識「亙古不變」,仍不免「剎那生變」,無常者乃是世間之自然法則,此方是「真常」。了悟變化無常乃是生命的特徵,於一切境,隨遇而安,在悲智雙運中,得見生命之究竟義。想得到幸福,就要從真理下手。真理要從心下手,心要從悟下手。悟就要從觀照無常下手。能觀照就有大慈悲心,因為能觀照無常,就沒有得失的觀念。一旦失去什麼,就不會感到痛苦,因為你知道——這就是無常。
  • 諸法無我:意指世間諸法,無論有為、無為,皆是緣起幻有,並無恆常不變、獨立存在之實體或主宰。世尊殷勤囑咐:應於二六時中觀照「無我、無我所」。此色身乃四大假合之幻軀,凡我之物皆是為我所用,非我所有。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緒、生死皆非己能掌控?足見「我」無從主宰「我所有」,有「我」即生對立,而我執則為一切眾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執,方可覓得真我。唯有了知無我,始能與世界和平共處。
  • 涅槃寂靜:此係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滅,身心俱寂之解脫境界。若離開涅槃思想,佛教就形同生滅的世間法,只能稱之為勸善,不能體會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奧義。未入正信者,每以涅槃為死亡,此乃嚴重之誤解。倘如其所言,則死亡又為另一生命之開端,豈非生死未了?眾生長嬰(18)輪迴之苦,乃受業力所牽,作主不得。唯有佛陀為究竟死亡,以其死即不復再生,不生則不滅,蓋已打破無始無明,徹見本來面目,此允稱為佛教最可貴之處。

「三輪體空」淺釋

構成布施有三個要件,即施者、受者與施物,此稱為「三輪」。若布施之時,能了悟此三者皆悉本空,摧破執著之相,稱為「三「輪體空」。此三輪略述如下:
 一、施空--能之施之人體達我身本空,既知無實在的能施之我,布施時便無希求福報之心,稱之。
 二、受空--既體達本無能施之人,亦無他人為受施者,故對受者不起慢心,稱之。
 三、施物空--既了達資財珍寶一切所施物品本來皆空,對所施物品不起貪想(貪惜心),稱之。
亦即布施的人,要能體會到別人真正的需求而布施(雪中送炭),不是不管別人真正所需而布施(錦上添花)。施者當知受者的需求會因事過境遷而發生變化,也沒有什麼恆常不變的時機可執著故空,至於受者與施物亦是如此而知故空。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卷八:「大乘菩薩,既覺了諸法,惟心所現。所謂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則能治、所治二無二也,二無二故,則三輪體空。」
《宗鏡錄》卷三十:「大菩薩行施等時,能觀唯議,知境是心,即心外無法,三輪體空,是稱真施。」以上所說的都是指布施者動機應該要純正,且能夠懷著一顆喜捨心、恭敬心、慈悲心與因緣觀,來看待一切眾生,希望他們所求皆能如願。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卷一:在解釋「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時提到此一段是「理觀兼事行也,不住是理觀,布施是事行。於法者,六塵諸法也。布者,普也;施者,捨也。菩薩所修六度萬行,以布施為初度攝後五度。蓋施有三種,資生施、無畏施、法施也。資生施者,施以財物資他生也。無畏施者,持戒不惱無冤,忍辱不報有冤。法施者,精進不倦說法,禪定不差機說法,智慧不顛倒說法,然一切布施不過六塵。」
故知「三輪體空」之六度萬行,含括了佛菩薩的一切功德行,成就了諸佛菩薩的萬德莊嚴。

漢傳佛說摩訶迦羅大黑天神經



大黑天(梵語:Mahakala,藏語:Gonpo)又意譯為大黑、大時、大黑神或大黑天神等,或者直接音譯為摩訶迦羅、莫訶哥羅、瑪哈嘎拉等名稱。該神本是婆羅門教濕婆(梵語:Shiva,梵語又名:Mahesvara,即大自在天)的變身,後為佛教吸收而成為佛教的護法,特別是在密宗中大黑天是重要的護法神。藏傳佛教認為大黑天是毗盧遮那佛(梵語:Vairocana,藏語:nam par nang zhe,或稱為大日如來)降魔時呈現出的忿怒相。
此供奉古代相承,言其緣起,蓋因大黑天原是大天部屬,因他“性愛三寶,護持五眾,使無損耗,來者稱情”,所以就在吃飯之前,廚家便 香火,所有飲食隨列於前供奉。大黑天在此為食廚之神。據義淨所言“淮北雖複先無,江南多有置處,求者效驗,神道非虛”,(先前說此為義淨傳入,現下又引義淨所言,在時間上有些出入,需要解釋清楚)可知,我國江南一帶,自古以來民間廚房多祀此神。看來日本亦是沿襲此風,多於諸寺廚安置二臂之大黑天像,之後演變為七福神之一。大黑天便成了財福神,亦稱廚房神。

六臂白瑪哈嘎拉,藏召貢波伊星諾布,譯為如願王依怙尊。 原來是為香巴噶舉的主要護法,後來薩迦(花教) 貢噶蘇南得到傳承,亦成薩迦之寶。白瑪哈嘎拉之剎土位於在印度大尸陀林中, 毗那夜迦(象頭天,大自在天長子)亦屬其所管轄,主要是福、祿、壽、財富, 重是在增法,為財神屬性。凡正信行者有所祈求時,無沒不如願滿足。
六臂黑瑪哈嘎拉,為千手千眼十一面觀音的化身。因菩薩思惟眾生難度之因, 皆由魔所纏擾,於是化現瑪哈嘎拉伏魔本尊,內懷徹骨之大悲,外現無比之威猛。 平常隨侍觀音,三十二應救苦救難,據香巴噶舉傳承,此尊兼具息,增懷誅四種事業。 為黃教格魯巴主要的護法神。

瑪哈嘎拉譯為大黑天,為上師、本尊、護法三根本之護法神。 二臂大黑袍護法為噶瑪噶舉之事業護法,
據說是普賢王如來的忿怒化身相。 呈現出忿兇相乃是降服自身心魔,象徵著無畏、無躊躇, 自然而一貫的
為眾生之解脫與利益而工作。無異是用慈心、悲心之顯現出來。 在陰曆每月廿九日乃是瑪哈嘎拉及
其眷屬與諸護法顯現於娑婆世界之日。 在此日修瑪哈嘎拉法比在其他日子修瑪哈嘎拉更可獲得殊勝的成就,
亦可以消除下一個月份的障礙。同樣的在於年尾最後九天修瑪哈嘎拉法, 也是為消除新一年所生的罪障,
特別是瞋毒所造的業。 故瑪哈嘎拉無異是慈心,悲心不離,也可以認為是三根本的化身。
佛說摩訶迦羅大黑天神經
爾時如來告大眾言‧今此大會中有大菩薩‧名曰大福德自在圓滿菩薩‧此菩薩往昔成等正覺‧號大摩尼珠王如來‧今以自在業力故‧來娑婆世界‧顯大黑天神‧是大菩薩大會中‧即起座合掌白佛言‧我於一切貧窮無福眾生‧為與大福德‧今現優婆塞形‧眷屬七母女天‧三界游現‧欲與一切眾生福德‧唯愿世尊為我說大福德圓滿陀羅尼‧爾時世尊開貌含笑‧說咒曰︰
曩謨三曼多‧沒馱喃‧ 唵‧摩訶迦羅耶娑婆訶‧
爾時世尊‧告大眾言‧此天神咒‧過去無量諸佛出世不說‧若未來惡世中‧有諸貧窮人‧聞此陀羅尼名者‧當知是人‧降大摩尼寶珠‧涌出無量珍寶‧爾時大黑天神白佛言‧若有末法中眾生持此咒者‧我體若五尺‧若三尺‧若五寸‧刻其形象‧安置伽藍‧若崇敬家內‧我遣七母女天眷屬‧八萬四千人福德神‧遊行十方‧每日供養一千人‧若我所說有虛妄者‧永墮惡趣不還本覺‧若又以種種珍果美酒等供養者‧將降甘露‧時一切大眾‧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
大黑天神者。大自在天變身也。五天竺並吾朝諸伽藍等皆所安置也。有人雲。大黑天神者。堅牢地天化身也。伽藍安之。每日所炊飯上分供養此天。誓夢中語詞之中曰。若吾安置伽藍。日日敬供者。吾寺中令住眾多僧。每日必養千人之眾。乃至人宅亦爾也。若人三年專心供吾者。吾必此來。供人授與世間富貴乃至官位爵祿。應惟悉與焉。吾體作五尺。若三尺若二尺五寸亦得通免之。膚色悉作黑色。頭令冠烏帽子悉黑色也。令著褲驅褰不垂。令著狩衣。裙短袖細。右手作拳令收右腰。左手令持大袋。從背令懸肩上其袋之色為鼠毛色。其垂下裎余臀上。如是作畢。居大眾食屋禮供者。堂屋房舍必自然之榮。聚集涌出。又若人常持念吾咒。四季大備肴膳酒羹飯食乃至百味。以五更時不知眾多人供吾者。決定與富。

財富法門-如意輪觀音&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如意輪觀音,為觀世音菩薩變化身之一,屬六觀音中的救度天堂道者,列於蓮花部。
觀世音菩薩有大神咒,名《大蓮花旃檀摩尼心輪如意寶輪王陀羅尼》,此法威力巨大,猶如摩尼寶樹與如意寶珠,能讓一切寶物如雨而落,滿足眾生的願望,獲得出世和世間的財物。





輪,能催碎碾壓一切魔境與罪業,消滅業障。一切魔王皆不能勝。


此尊觀音秘密號為”持寶金剛”,他頭戴天冠,雍容華美,冠裡有阿彌陀化佛像,頂髻莊嚴,圓光照攝.菩薩是男相,容顏俊美莊嚴,端正絕世,身上裝飾各種無價的瓔珞寶珠,花蔓纏繞,天衣婀娜,姿勢為游戲坐,菩薩遍身金色,光明普照法界宇宙,六只手臂,右邊第一手捧面頰為思惟之相,表示慈悲念眾生,第二手持意寶珠,能滿足眾生的願望。第三手持念珠,度畜生苦。左邊第一手按光明山,成就無傾動。第二手持蓮花,能清淨非法。第三手持寶輪,能轉無上妙法。六臂廣博,能游戲於六道。

Cintamani Chakra Avalokiteshvara is a wish-fulfilling form of Avalokitesvara. He holds the Cintamani (Wish-Fulfilling Jewel) near his heart.

梵音
namo ratnatrayāya
nama āryāvalokiteśvarāya bodhisattvāya mahāsattvāya mahākāruṇikāya
tadyathā
oṁ cakravartti cintāmaṇi mahāpadme ruru tiṣṭha jvala ākarṣāya hūṁ phaṭ svāhā
oṁ padma cintāmaṇi jvala hūṁ
oṁ varada padme hūṁ


【大蓮花旃檀摩尼心輪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無佛陀耶 南無達摩耶 南無僧伽耶

南無觀自在菩薩摩訶薩 具大悲心者

怛姪他 唵 斫羯囉伐底 震多末尼

摩訶 缽蹬瞇 嚕嚕嚕嚕 底瑟吒 爍囉阿羯利

莎夜吽 波娑訶 唵 缽蹋摩

震多末尼 爍囉吽 唵 跋喇陀 跋亶迷吽

《新西游记》梵语 片头曲




 

香港群星 合唱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