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之原則:不斷滿足對方的對於確定自身存在的渴望。而不是試圖讓其體驗無常,無我,苦的三法印。
滿足對方自我有很多方法,基本上都是逆真理的。對於主動型的頭腦,用體現對方控制力的方式,而被動型的頭腦以體現自身控制力的方式,展現互動過程中的“我-境”的相互確定關係。這種“我--境”的互動過程,可以被內化為“內在人格”,這些內在人格經常通過記憶素材,實施:內在對話,評估安全策略的可行性,緩衝能量。使我們遠離我們不願知道的“當下的”真理。
對世俗法的深刻瞭解,有助於我們從反面思索,為什麼獲得力量和明智的道路是如此艱難,因為我們在肉體層面依賴世俗法供給的同時在內心也受到恐懼的牽制而遠離智慧。
事實上這種世俗法建立了暫時的安樂策略,這是建立在人際互動上的安樂策略,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會如此害怕失去這種安樂:這種建立在他人身上的安樂策略,會因為一件很小的摩擦而失去,更不用提親友的逝去等(甚至會造成自我維護體系的崩潰)。他們費心想像並維持著這些,這也是受恐懼牽制而遠離智慧的另一個原因。
可笑的是,一般心理學意義上的“相對完善的自我”,不是什麼,僅僅是為了防止以上恐懼的更為精微的恐懼方式------麻木不仁。
五蘊是無常的,那麼“我是誰??”,只有當每天早上從睡眠中蘇醒,面對各種世俗關係時,才能在社會關係層面上得到“我是誰”這一個自我確定的重要依據。但那僅僅是對真理永恆的恐懼、逃避和麻木。也僅僅是自欺的延伸。
各種形式的自欺延伸到窮盡個體硬體能量和硬體機能。從而無法做任何事,無法虛心學習任何事,也無法探索任何事。這是一個巧妙的自我藉口,藉口很實在也很實際。就像電腦病毒,透過耗竭系統資源(能量)和提供錯誤資訊使軟體系統出錯(無明)兩方面來影響電腦。
這種完全消耗有微妙和粗鈍的兩種層面。
微妙的層面: 系統的所有資源包括知識,技巧,經驗等均是通過自我構架得到吸收掌握和發揮使用。(無明)常駐在凡夫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刻。
粗鈍的層面:自我會為了各種能量上的實際原因宣稱“我很累”“我沒有心情”“我很不耐煩”儘量拖延不去學習知識。(能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