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貪嗔痴】
佛教稱,三毒,曰︰貪嗔痴。貪是貪欲,嗔是嗔怒,痴是痴迷。
貪心:貪得無厭,不知滿足。
嗔心:生氣、發怒,記仇,賭氣,義憤填膺。
癡心:迷戀難捨的心思。所謂使命感,其實就是痴。
無貪無嗔無痴,就進入大徹大悟的境界了。
最根本的煩惱有貪、嗔、痴,稱為三毒。一般人說某人很貪心,很會發脾氣,很愚痴,這與佛法中所說的貪、嗔、痴有點不同。
一、貪:佛法中說貪是于三有及資具(順境)染著不舍。三有是欲有、色有、無色有。因為眾生貪欲界、色界的种种事物,及貪無色界的种种心態,使他們繼續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六道)中受生,再度輪回生死。眾生對欲界的种种事物有貪愛,則生在欲界;眾生對色界的种种事物有貪愛,則生在色界;眾生對無色界的种种事物有貪愛,則生在無色界。當一個人無欲界的种种貪愛,就會生到色界;對欲界、色界之种种貪愛已斷除,則在無色界受生;斷除這三界的种种貪愛,就再也不來三界,叫做不受后有,再也不貪著這三有了。
貪著三有及資具是講貪著三界中的种种事物。我們生長在人間,貪求人間所享有的物資。比如貪著住富麗堂皇的房子,睡高廣的大床,穿華麗的衣服,坐舒适的椅子,此种貪著使我們再來欲界受生。但是此貪心是過去的業習,它在我們過去業中形成了這种心理,就如一個人他本來沒有抽煙,今生有人叫他抽,慢慢學習,對香煙染著,上了癮,生起貪愛的心,看到香煙就想抽,以后沒看到香煙也想要抽,我們說他對香煙有貪愛。凡夫對三界的事物也好想染上煙癮一樣,沒有在眼前,內心都想要,所以造成下一世再來三界中的任何一界受生死輪回,所以貪是三有之貪。
二、嗔:一般人對嗔的了解是:發怒,生氣等,但佛法中說嗔是于三苦及資具(逆境)憎惡不能忍受。
苦有三苦:
、苦苦:既是身心之苦受。生、老、病、死、怨憎會屬之。
、行苦:東西變化無常,我們做不了主。五蘊熾盛苦屬之。
、坏苦:既是樂受變坏或得不到。愛別离、求不得苦屬之。
對于這三苦,凡夫不能忍受,不想要它,但業報又是如此這般做不了主,又丟不掉,所以對這三苦起嗔心,然后對引起三苦的東西也起嗔恨。例如:某人嗔恨某某人,對仇人的東西也起嗔恨心。又如有人駕一輛老爺車,半路拋錨了,不能准時赴約,結果苦惱起,嗔心生,連那輛老爺車也都被敲、被踢,這就是對此資具也討厭。
貪是對于順境起貪愛之心;嗔是對于逆境起嗔恚之意,它們所對的境是絕然不同的。貪、嗔的心絕對不會同時生起,貪愛那個東西,絕對不會嗔它;嗔那樣東西也絕對不會貪它。或許有人會這樣認為:我愛某個人,我也恨他。這件事是應該如此理解:比如一對戀愛中的男女,結婚前覺得對方有許多优點與美德,結婚后卻發現對方有一些缺點,結果有時貪愛他,有時又嗔恨他,但貪愛与嗔恨的部分是不一樣的。兩种心情混在一起時,他就搞糊涂了,到底我是愛那個人呢?還是恨那個人?所以貪愛與嗔恨之心決不會同時生起,但貪愛與嗔恨之間,取舍不定時,則產生愚痴。
三、痴:既是無明,于諸事理迷惑,是非不明,事理無知。對四圣諦、三寶的實、德、能(真實、功德、自能修成),不能信受。既是說對于真理的實、三寶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脫,這三件事情迷惑,沒有信心;或是對一件事不知分辨對與錯,這都是愚痴。比如說你愛某人,是愛他的优點與美德;你嗔某人,是討厭他的缺點。這使你混淆,把兩件事當作一件事,不知是對或是錯,不能明辨是非,就產生愚痴。實際上世間的种种事物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但你要美滿、美好,好的你要,壞的你不要,好壞在一起時,不能分辨是非,而產生不知取捨,結果不知如何是好,這就是愚痴。
我們對事理不明白,不知曉,這也可說是愚痴。當我們愚痴時,往往會做出各种傻事,比如看到人受病苦的折磨,我們可怜他,認為反正他是要死了,不如把他人道毀滅,讓他早日解脫,這就是愚痴。因為我們不明白病苦中有因果業報,決不會因為斷了他的命就可以解脫。今生他要受如此病苦,這世逃不掉的,這使對事理不明白而產生的愚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