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至深心髓

行人首當尋求與之有善業緣,具成就之心印傳承持明上師,並對上師淨信,庶幾方可傳承上師之證悟。瑪哈阿底乃最勝離戲,當體即是,非可譬喻,毋能帳蔽,超離一切邊執,亦無可改變形色,當下明晰澄澈。若與之相合,禪修之欲念將自消融,因而解脫禪修與教理學說之束縛,實信乃於焉生起,能思之我亦不復有。如是不以善念生諸益,亦不以惡念生諸害,無紀念亦毋得為惑,而以波羅密多無盡大界相合,道中進詣之兆將自生起。諸般惑亂、謬誤等猶疑亦不不復有。
  此教敕雖為諸乘之王,然行人概分上等受法者,次等受法者,與不堪受法者。於中,上等受法者甚為稀有;然而師資或難以遇合,如是竟無有所得,而于瑪哈阿底之實性生出謬解。次等受法者始於研習教理而漸生解悟。今日頗有學人以之為實修;彼等之禪修或亦澄清無念,松坦安適,然此非短暫之樂受,卻誤認此即正定,無人能過之,並謂已得證悟而生自滿。是故,若無勝師指正,彼等所有僅是名言覺受。如瑪哈阿底之經續所雲:「學理(解悟)如衣上補綻--終將分離。」
  學人每每揀擇善與惡念,此無異分離乳、水。諸人但能接受此生之苦受,卻無能以樂受為道。縱是大言已達最大極證悟者,亦纏縛於世間八法,而為天魔引誘,此意味彼實不了六識之自解脫。如是人等視聲譽為妙善之物,此不無異顛倒黑白,唱言烏鴉是白色的。於不念世間名譽,專注修行之行者,縱有較善境界,亦不可自滿,當于每日四時修上師相應法,亦祈求上師加持而得與師心相合,豁開正眼。若已生此覺受者,慎勿輕忽;當以此無比堅忍,奉獻今生,修持於是,則於空性之體驗將更趨寂靜,並將曆驗更勝之明晰鑒慧。複次,行者將漸體悟散亂之過患,而開啟抉擇智。亦有人等以念與無念為禪修之道;然而于中了知諸般起現者,概系緊縛之我執也,此應銘記於心。
  行人于當析辨諸般曆驗之微細礙難,心存警惕,以其甚危也;蓋于時或過速標誌諸念為法身。應以當下無遷變、無錯謬之智以為對治。若得解脫教理臆想之束縛,行人將于行持中逐漸長養妙觀透析之覺性。若爾析辨座上座下之種種體驗者,將蹈入歧途,肇致諸多錯謬。若毋能明瞭己過,行人永不得證超越言思,當下自顯不斷之鑒慧;彼之所有,無非是止於言思之斷滅空見,此實為諸劣乘之征也。
  若視空性如幻,僅是清晰之「臆想」與「空無」之相合,亦說為謬誤,此乃諸次續之覺受也;彼或肇因于不當修習梭巴哇咒。妄念既經調伏已,若舉心持「明」,視本心一片空蕩者,亦是錯謬。真實之鑒慧,乃是與念及寂靜具起覺智。
  據瑪哈阿底之教敕,禪修乃明瞭心中諸般起現,而乃安住於當下。若於座下能令此相續不斷,謂之「座下覺受」。欲「專注」於空性,及於座下以識心造作觀諸境如幻者,皆說為過謬。所謂「本來」,乃不為念起所影響者。是故監守「動」心,意欲禁制之,及壓制諸念之斷滅行,皆屬謬誤。
  頗有人等以「當下」為心中瞬起之諸念。「當下」實乃本來覺智,具如前述。若于修與無修再無揀擇,無修位乃於彼心中出生,于時行人不再試圖改變或延長禪境,而有離諸疑之遍喜,其大異于感官之樂受與世俗享樂。所言「明」者,乃謂離諸沈闇。此「明」無礙遍照與淨覺無別。若以之為曉了內心諸念與外境形色者,皆屬錯謬。若離諸想念,則行人全然浸于無念大空。此「無念」者,非謂昏昧不覺或斷絕六根,實乃不為心念所動。
  樂、明、無念等禪修三兆,可于修中自然出生,若欲造作生起,則仍不脫輪回之界。
  於空性說有四種謬見。若未能現觀「當下」之大界,唯想像空性唯一片虛無者,是為錯謬。若不了「當下」無有道、果,而欲離此求覓法身、佛性者,說為過謬。若欲對治諸念,而不了其性空可如蛇解自結者,亦是謬誤。若持斷滅見,以為唯此「空無」,於皆非有,無因無果、修與修者,毋能親證空性實乃超越言思者,亦說為過謬。於彼等具少許體悟者,當明瞭修習空性之諸般險隘,並精研於斯。說理何難,談空甚易,然行人或仍未能應對諸境。瑪哈阿底續雲:「暫生之物如雲霧,終將消散定無疑。」故修士若未審慎研習上述之險隘者,終不能戮力制心,嚴格閉關,乃至觀想、誦咒與修持瑜伽中獲致任何法益。如經雲:「不了獨居之真義,縱離人煙五百里,蛇居荒谷經年修,所得無非大我慢。」
  修士若能以諸般起現為道,其身即是關房,更無需攢機禪修之年月。於悚然妄念生起之際,亦無所驚恐;其覺性無散如老人觀兒戲般。具如瑪哈阿底經續中雲:「圓滿之證悟如無遷變之大空。」
  瑪哈阿底之修士雖外現常行,然其覺性完全消融於當下;以親見顯現萬有盡是上師壇城故,再于無需於經卷(名言);于修道次第亦無有冀慮,任運瞬顯一切行持,利益所有眾生。一如瓶闕裂時,瓶中之氣與周遭相合般;當修士舍報,離此色身之際,其覺性亦將與法身合一,等無有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