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藏譯《心經》與漢譯《心經》的異同

慈誠羅珠堪布曾在電視講解《甘珠爾大藏經》所收錄的藏譯《心經》,漢譯及藏譯的翻譯上大致上相同,有部分的翻譯有些微小差異,於此提出給大家作參考。

以下是中國玄焋大師所翻譯的漢譯《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香、聲、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捶,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以下則是達瓦桑杜格西喇嘛所翻譯的藏譯《心經》:

舍利子問:『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靈鷲山,集菩薩、羅漢等僧伽,入甚深定中(般若波羅密多)。』,當時聖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照見五蘊(形體(色)、感受(受)、感覺(想)、意志(行)、意識(識)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自性歸空(緣起性空)。因此,可尊敬的舍利子,受佛陀之感動,問觀世音菩薩:『善男子,善女人,如何瞭解般若波羅密多之高深教導?』

舍利子問後,觀世音菩薩答覆如次:『舍利子,修習般若波羅密多,應先瞭解:五蘊自性,全部是空(緣起性空)。形體即是空,空即是形體,形體與空不可分,形體無異於空,空無異於形體。同樣,感受(受)、感覺(想)、意志(行)、意識(識)亦然,其自性亦空。舍利子,一切皆空,空無特性,無生,無妨礙,無玷污,無可玷污,不滿不減。舍利子,故空中無形體,無受想行識,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指六根,自性示現之幻象,並不實存),無形體,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實質(指六根,自性示現之幻象,並不實存)。因無眼,即無欲望,以此推論,無欲望之意識。因無明,亦無克服無明;無老死,亦無克服老死。同樣,無苦難(苦),無邪念(集),無寂滅(滅),無修無證(道),無智慧,亦無所得失。

舍利子,即使菩薩,亦無所得,依止般若波羅密多,心無阻礙,因此,無有恐怖,超越錯誤,成功達到涅槃之境。三世諸佛,亦依止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證得最高、最淨、最完美之佛境。

是故般若波羅密多咒是大神咒,大明咒,最高無上,能除一切苦難,真實不虛,即說咒曰:TADYATHA GATA GATA PARA-GATA PARA-SAM-GATA BODHI SA-HA「爹雅他 蓋達蓋達 巴拉蓋達 巴拉僧蓋達 菩提沙哈」

(全句中文意義是-即說咒曰:『啊!菩提!出發,出發,向彼岸出發,到達彼岸。』)

舍利子,菩薩應如是瞭解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此時佛陀從彼定起,並對觀世音菩薩說:『善哉!善哉!』後又說:『善男子,善女人,應如是瞭解甚深般若波羅密多,三世諸佛亦表贊同。』佛陀如是贊同觀世音菩薩後,所有天、人、修羅、空行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藏譯《心經》與漢譯《心經》兩者所翻譯的意境大致相同,漢譯版本的『是諸法空
相』,藏譯版本的『自性歸空』解讀上較為清楚明白。此外藏譯的『形體即是空,空即是形體,形體與空不可分,形體無異於空,空無異於形體』也較之漢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容易讓人了解。整體而言,藏譯版本趨向白話的翻譯,漢譯為文言文的翻譯。實質上,意境幾乎相同,漢譯版本在于日常持誦上較為方便簡節,研讀上則以藏譯較為容易明白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