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傳【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等四部阿含經。稱阿含為【阿含經】,是我國古來的慣例,這就是北傳四阿含。其中南傳的【長部】、【中部】當於北傳的【長阿含】、【中阿含】,【相應部】相當於【雜阿含】,【增支部】相當於【增一阿含】。阿含經重要性,從佛教經典的成立史談起。佛陀在45年的教化中,並沒有留下任何著作,有的只是弟子們對其教說的記憶與實踐。
佛入滅涅槃後,大弟子摩訶迦葉在葉波國聞佛滅而返回,由於佛陀生前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三個月後,在摩竭陀國之阿闍世王支援下,大迦葉遴選五百名碩學僧人在王舍城七葉窟結集三藏,史稱「五百結集」,又稱「第一結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由弟子阿難和優婆離誦出經律,有五大部阿含,過程極其複雜,各家言殊,以摩訶迦葉為上首。第一次結集時已確定了阿含經的基本內容,其中優婆離結集【律藏】,阿難結集【經藏】,而【阿含經】就在其中,在阿育王之前尚未經編輯。佛滅百年後的阿育王時期,在毘舍離(吠舍離)進行「第二次結集」,【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四部阿含經正式集成,阿含才陸續系統地經過整理,後進入部派分化的「部派佛教」時期。約公元前一世紀寫成文字。中國自隋唐以來,學佛者只宗大乘佛教,視小乘(聲聞乘)為低下,不受重視,使【阿含經】束之高閣千年之久。十八世紀末【阿含經】才在歐美學者的提倡中,重獲地位。
阿含經是一種言行錄的體裁書籍,內容記述佛陀及其弟子的修道和傳教活動言行。述及佛教的基本教義有四諦、四念處、八正道、十二因緣、十二分教、無常、無我、五蘊、四禪、四證淨、輪迴、善惡報應等論點,世為小乘佛教各派所宗。漢明帝時,譯有【四十二章經】,內容乃是由【阿含經】中節譯而成。
【阿含經】的重要性來自於佛陀教化的三法印:無常、苦、無我,藉由觀身、受、心、法四念處,如實內觀十二因緣的「緣起法則」,明白煩惱、執著的根源,眼、耳、鼻、舌、身六根因外在六塵而起心動念,宇宙萬物皆始有生便有滅的一天到來,包括我們的身心不過是因緣和合而生也將因緣而滅,故五蘊本是空。阿含教法實為佛教所有教派的中心思想,不應侷限於小乘教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