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薩欽哲仁波切 主講
業力不是宿命論,並不是一旦你造了什麼業就被困在其中,一定會得到相當的
處罰或獎賞;業也不僅是「這是我的業」的結果而已,它既是因,也是緣和
果。業是指行動——任何的行動。「相信業」的意思,就是對你的行動和生活
負起完全的責任。
大部分對於業的困惑都來自誤解了這段話:業不會自己消失,因緣成熟時,它
即刻會現行。就好比是蟄伏多年的種子,一旦土壤、水、陽光等正確的因緣聚
在一起,它就會發芽。
業經過再長的時間,也不會失去它成熟的力量,這一點與種子不同。然而,就
如同我們可以壓碎種子或限制因緣讓它無法生長一樣,我們也可以製造障礙以
阻撓業的成熟,並利用方法對抗業的影響,這樣便能改變或摧毀業的作用。
「自我」執著自己的存在,投射出自己和他人,然後有了互動而創造了業。由
自己和他人互動中流出的業力,更加入了「自我」在其中表演的各種貪、瞋、
痴的電影,電影中交織了複雜的情節、插曲、發展等,足以使「自我」陷在裡
面。業開始創造出「自我」,「自我」也創造出業力——這種週而復始、反覆
滋養它本身,而讓自己一直受苦的現象,就叫做「輪迴」。
業是能量的延續
瞭解無常和變易性的特質,使我們能有意識地創造善業,減弱或摧毀惡業。
佛陀並不是武斷地把行為分成善行和惡行而後報償善業、處罰惡業的神祇,他
所教導的是,善、惡來自於你自己對於動機的判斷。
例如,通常我們認為揍人是很痛苦的業,因為我們知道如果被人揍的話會很痛
苦。當你打人的時候,你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並且期望這個動作傷害到對
方,然後從對方的痛苦中感到滿足。由於你的動機是製造痛苦,所以你的行動
就是痛苦的行為或惡行。如果另一個星球的居民認為打人是一種迎接的方式,
在那裡,打人就不會造成惡業,因為動機不同了。
如果你的動機是嫉妒,結果就是投生到阿修羅道。阿修羅道就是由於嫉妒別人
的土地、財產和所有物等,而持續爭鬥的狀況。
如果你的動機是貪婪,就會投生到餓鬼道。餓鬼是飢餓的眾生,咽喉非常細
小,無法吞下足夠的食物以滿足他們巨大的胃口。餓鬼具有匱乏的心態,不論
得到多少,永遠都不滿足,希望得到更多。
淨土也像這樣,如果你以善念或菩提心做事,那麼日常的經歷都能成為淨土。
你可以坐在你目前的位置上讀這本書經歷到淨土。
一天之中,一個小時之中,甚至於一分鍾內,我們都能夠體會六道——因為不
同的道只是不同的心態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