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人們根性,因緣萬差千別,因此在修持方法上,因病設藥,法門無量。但無量法門,不離戒定慧三無漏學,攝心為戒,定慧交資,便能去執化障,成就覺性;而止觀法門則是得定開慧的重要功夫。止與觀原非二法,在具體實踐中,則每以修觀為下手方便。【大乘心地觀經】說:『汝等凡夫,不觀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說:『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釋尊隨機施教,教三界內的鈍根眾生,修苦、空、無常、無我的析空觀;教三界內的利根眾生,修諸法緣生無性,當體不可得的體空觀;教三界外的鈍根菩薩修先空、次假,後中的次第三觀;教三界外的利根菩薩,修稱性圓妙、直下照去、三觀任運圓成的一心三觀。
般若法門,不外由文字而起觀照,由觀照而達實相。所謂實相般若即是本覺,觀照般若即是始覺。由一念返照的始覺,逐步息妄顯真,觀力越強,定力越足,定慧互資,則始覺與本覺合一,便能破小我的執著,而悟證常、樂、我、淨的大我,豈不慶快平生!所以【大乘心地觀經】說:『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觀察,如說修行,自作教他,贊勵慶慰,如是之人,能斷二障,速圓為行,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說:『諸法緣生皆是假,凡愚妄計以為我,即此從緣法非真,妄想分別計為有,若能斷除於二執,當證無上大菩提。』
這裏特將般若觀照法門的具體下手方法,作一歸納和介紹。
觀心方法的重點,是要隨時隨地回光返照當下的心念。在初下手時,宜於靜中進行,先結跏趺坐,調整身、息,放舍萬緣,合目斷光,細細靜看(觀即是看)自己起心動念的情況,這時定覺妄念忽來忽去,生滅不停。我只是一味耐心觀照,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過因緣果所成的現象,不作捨棄也不執著。由於妄想分別被自心所照,便能湛寂不動,隨著觀力的深入,無不逐步消於無形。妄念再起則再觀,反覆用功,這樣每日至少坐一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至一小時,在靜中觀照純熟,妄念自能逐步稀少,同時覺照的力量,也便逐步增強,漸漸看到一念不生,心源空寂。這時雖寂寂無念,卻了了常知,就與般若自性相應。這是第一步,可說是由照而住的【照住】功夫,也即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無住】功夫。
此後,不論行住坐臥,常常從這寂定的性體上起用觀照,妄念才現,立即察覺。用功日久,由於覺照時時現前,妄想執著起時,便能如片雪洪爐,頃刻消融。這時正是依圓覺自性之光明,照寂滅清淨之覺體。【圓覺經】說:『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可見徹證覺性,更無別法。這一階段的功夫,實際上正是心經所說【照見五蘊皆空】的【照見】功夫,也即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生心】(生清淨之心)功夫。
這樣再繼續前進,漸漸體會到自性本來清淨,不必著意起照,入於忘照而終日未嘗離照的地步。圓覺經說:『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功夫到這一層次,不觀而觀,心即非心,二執齊消,我法雙空,並空也空,證入『終日無住,終日生心;終日生心,終日無住』的境界。
此外,做觀心功夫,必須與六度萬行緊密結合起來,與種種順逆境界的磨練結合起來,以堅強的毅力,與自己的煩惱習氣奮鬥,見?我執,解而空之,情為
我愛,轉而疏之,在障礙中忍得住、透得過,逐步功行純熟,做到於一切法不取不舍,證入【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圓覺經)便能迅速與空有不二、寂照同時的實相境界相應。
【金剛經】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乘起信論】說:『于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煩惱,速成不退。』;【華嚴經十地品】說:『此菩薩以深智慧,如是觀察,常勤修習方便慧,起殊勝道,安住不動,無有一念休息廢舍,行住坐臥,乃至睡夢,未曾暫與蓋障相應。』以上經論所說,都是學般若、化二執的寶貴建議。因有「我執」故有貪、嗔、癡、慢、疑,追根究底「我執」是為毒根,去除「我執」貪、嗔、癡、慢、疑也就不復存在;而「法執」乃吾人對一切諸法萬物之相起的分別執著,因此去除「法執」能除去對宇宙萬物一切諸法之相的執著。這兒有兩個簡易的觀照對治法,法、我二執乃是對所有人事物而起的執著與習性,因此對「人」的觀感,宜採「等持法」,將對方觀想成自身不二別,將對方所有的舉止諸相能等同身受,如同自身也化成對方般,因此能生慈悲心,止貪、嗔、癡、慢、疑等妄心。而對「事、物」的觀感,宜採「因緣法」,將所有眼前所見及思想的所有事物觀想成因緣果招致而化現萬相,故俱無常可變,而不生執著,次二觀久行法、我二執之習性必改,佛性真如也漸而現出。不妨參考。
諸法性空卻又森羅萬象,「真空」與「妙有」雖二實為一。怎說呢?【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此謂「所有相」應包含「空」、「有」二相,那麼什是名「虛妄」?無非緣生緣滅,如幻如化,就是個講「因、緣、果」嘛。金剛經之義要我們除「空」、「有」二相之執,乃至不執著『不執「空」、「有」二相』,既是修不住相!因此能見諸相非相,則方見如來故。那麼執著不破當自破矣!就事物非「捨」乃「不昧」也!
若去除時間累積的限制,當下所有眾生瞬間都達末劫已是「佛」了,既然是佛,還有何好計較的?我是佛、你是佛、他是佛,所有生物都是佛,大家長一個樣兒,又同樣脾氣、個性與喜好,所有人悲傷就是我悲傷;所有人快樂就是我快樂,這時還會有「我」的存在嗎?至少心態上應如是觀,不至落入我、法二執。然而因時空之限,現下當然邊見、邪見、正見共存,不過若能作到『知而不著』既是上乘。
談到不作捨棄也不執著的中觀思想,乃源自於【入中論】的據理。中觀論點主要強調事物的「緣起」、「性空」,中觀是以「緣起性空無自性」之身心,攝取緣起性空之器世間的法門,事物有「緣生」就有「緣滅」,這過程是無常可變的,又名「性空」,因此宇宙萬物實象並無善惡之別、無大小之別、無強弱之別、不執斷常二邊、不落色空二相,以入於不二法門的中觀是直探佛法心髓的法門。
修中觀前是要先修「空觀」,離一切相,了悟天地真空,才能「不住相而修六度萬法」,再修「假觀」,觀一切物質世界的成住壞空,如電光石火,皆假皆幻,由此升起破空、破假的「妙智」,才能開啟「中道」的觀照。中道的思想,不僅是「解脫道」,更是「成佛之道」。
中觀法門相當適合起修斷除唯識論第七末那識「我執」與「法執」,藉由第六識所起的中觀思惟,循進禪修如實內觀根、塵、識體用,漸漸除去無明煩惱,以現如來法藏的「真如」本覺。
至於為何空性又能解讀為「中道」?空性介於「假設立」與「緣起」之間,諸法因緣生而宛然幻有,是「非無」;諸法又因緣滅而幻滅,是「非有」。空性也就能解釋為「非有亦非無」了,趣入中道。
中道之觀行,由內觀「無我」開始,然後離諸戲論(一切自性主宰之見及語言分別),最後契入非有非無的實相,是內證真理,由體悟諸法性空無自性的極至,不同於真常唯心系的實體論說,我與我所俱滅之下,那非非有非無的實相便能顯現出本覺的覺知,是入涅槃不再輪轉生死之鑰。
【中論】觀涅槃品云:『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不受諸因緣,是名為涅槃。』,文中所云「不受諸因緣」,並非脫離諸因緣的意思,佛陀證悟成就了依然還要吃飯睡覺,要行日常生活瑣事,吃飯吃的貪多已飽了還不停口,或者肚子餓沒飯吃而生嗔恨,便成了受諸因緣所束縛。當我們有美食享用並未因此而貪多,以平常心吃飯而飽不食,或者在吃食欠缺的情況下,依然自在不起心動念,不起執著、沉迷,這就是不受因緣的束縛,隨順而安,凡事符合中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